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在保護與開放之間

發布日期:
點閱率:608

晚近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速進行,一方面讓世界權力版圖發生巨大改變,美國疲軟的經濟致使國力大不如前,而亞洲的崛起正如旭日東昇;一方面也重新定義中心與邊陲的關係,中心城市不再永久享有繁盛,而邊陲可因為特色而站上世界的舞台。
在這樣的洗牌過程中,各國遇到的棘手問題之一,即是公共政策擬定時究竟採取何種基調:是保護本國產業、人才就業機會,還是開放性地迎接資金、人流、物流的自由進出。這的確是一種決策上的兩難。
前些日子,馬來西亞輿論上有過一則爭論不休的新聞。某州的首長打破慣例,購買外國進口車作為公務座車,而非採購國產的寶騰(proton)汽車。這一舉動引起舉國譁然,民族主義者無限上綱地批評他不愛國,對國產汽車造成致命的一擊。州首長的反應很直接,直言政府幾十年來保護寶騰,卻讓這家汽車公司成為不思提升品質、毫無競爭力的三流企業。
同樣的例子在台灣,比比皆是。我們的政府也曾用盡方法保護一家汽車公司,但終究無法成為市場上的知名品牌,好在該家公司彈性調整策略,尋找幫日本代工生產的訂單,憑著幾十年累積不錯的製造技術,才擺脫受到政府補貼而無法自給自足的困窘。還有,十餘年前台北市的公車僅由市營公車及一兩家民營業者經營,不但車體老舊、經常性的誤點,司機服務態度也不理想,財務當然面臨極大的缺口;當時在捷運開通之前夕,幾乎大家都認為公車已成為夕陽產業;但開放民營競爭後,不但上述的問題大多獲得改善,公車也重新思考定位,大量開辦捷運站至社區的接駁公車,吸引通勤族回流。寬敞明亮的公車,現已是台北城市的流動風景之一。
而當前對於保護與開放爭論最劇烈者,無疑是兩岸經貿問題。主張保護者所思考的是人才、資金及技術的磁吸效應,以及是否因為產業遷移到中國而複製了自己的競爭對手,進而取代自己(如由台商大量投資的長三角、珠三角高科技產業及福建的農業)。主張開放者著眼的是相對便宜的勞動力及廣大市場,並說明中國已成世界工廠與世界市場,台商若不積極佈局將會被邊緣化。
在兩岸經貿課題上,開放確實是勢不可擋,資本主義市場的力量也非政府所能控制。但是,技術的掌握才是垂直分工的關鍵。因此,開放不代表毫無保留的流通,台灣要能永續生存,必須留住關鍵人才、提升關鍵技術。美國的英代爾、日本的新力等公司在投資中國大陸時,均以商業機密為由而有所保留,即為明顯的一例。近來兩岸政策過快、過熱,已引起不少國人的疑慮,馬政府應審慎待之。
同時,吾人必須指出,兩岸關係愈正常化、愈開放連結,其實正是兩岸政府競爭的開始。人民會睜大眼睛,檢視兩岸政府決策的機制、方向性、執行力與效率,以及是否對人民有利(而非僅是財團);也就是說,在面對效率極高、劍及履及的對岸政府時,我們各種公共政策如何在符合公平正義、環保永續的原則下提升效率與效益,而非僅以「依法行政」回應外界對於政府作為牛步化的批評。一言以蔽之,從中央到地方,我們的政府別給對岸政府比了下去。
另外,保護與開放的拿捏,對於一個相對封閉的島嶼社會來說,也十分重要。金門要開大門、走大路,必須不問出生地、宗族血緣、朋黨裙帶等「前現代」的關係模式,而是能廣納賢德兼備人才。試問,那一個民間公司不是以能力為導向的徵才?那為何公務機關、公立學校有這麼多人情包袱?如果每一位權力的掌握者想的都是下一個位置,自然會以關係為取向。但如果學習孫運璿、李國鼎等典範,是為了國家社會的整體利益,金門的未來將變得更不一樣。
在保護與開放之間,需要無私的道德、勇氣與智慧。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