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聖嚴法師之人生哲理談生命教育的真諦
新春伊始,在全球、各級政府及各界搶救失業、振興經濟之際,金門縣政府也在農曆初十釋出三百個就業機會,而且是臨時工,其中也不乏高學歷民眾參加應徵抽籤。行政院也針對「在職、失業、中高齡勞工、失業大專生」四類對象,進行撒網式的因應措施,提供33萬個直接工作機會。世界各國也都祭出各種不同的搶救方案,以減輕這波世界金融風暴與經濟危機之影響。如果聯想到最近因病過世之聖嚴法師生前的生命哲理及言論,對人類生命即可得到一些啟發與警示:今天世界之所以會發展到這種局面,完全顯示出人類因為貪婪及慾望之追求過度而造成的。聖嚴法師生前曾說:「想要是一種痛苦的事、需要是一種快樂的事。」其實,想要和需要僅是一線之隔,而且每個人的想要和需要都不相同,如果說我想要,要到了以後,我同時也把它分享給需要的人,這是他人的需要,不是我的需要。我當然可以想要,但必須在該要、能要的前提之下!什麼是該要?也就是理所當然的,應該得到、份內的。當前的爭取就業機會,也可顯現出:有很多人已不考慮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職務,完全以整個大環境的變化為考量,不許可我要或不要的選擇了,這就是聖嚴法師所談要與不要的哲理,如果想要的太多,就會造成貪得無饜,而自己就變成了物質的奴隸,掉進痛苦的深淵裡!
其次,談到人類的慾望,其實人類的慾望追求是涵蓋各種不同階層的意味;聖嚴法師提出「寂滅為樂」與「心六倫」的生命哲理,引領人心超越凡俗的思維與做法,對於安定社會、淨化人心具有不可抹滅的功能;聖嚴法師也說過,我們人類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所以才有今天人類的問題。雖然,近幾個世紀以來,人類為了追求慾望而造成世界的進步,但也造成全球資源的用盡與耗損,如果我們都能延續聖嚴法師所提倡的心靈環保,從自身做起,如果自己不想做,只希望人家做,這是一種不務實際的想法。我們常常反省自己是否能夠提供更多的東西給人家,而不是從別人那裡取得什麼東西,這才是聖嚴法師所說的慈悲心之展現,也是調適人類需求與慾望之法則。
最後,談到為人處事之哲理與態度,聖嚴法師提到四個態度或四個層次,就是「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任何問題發生的時候,特別是嚴重的問題、困擾的問題,逃避是沒有用的,所以面對它是最好的,然後你面對它的時候,你要接受它,接受它以後,如果你用方法來處理,能夠處理的當然是非常好,但如果是不能處理的,你就先面對它、接受它,然後再設法處理,如果你仍然無法處理或是已經處理了,另一個方法就是把它放下,所以任何事情發生以後,你就以上述之基本道理來解決。在為人方面,聖嚴法師曾提到「感動」,他說:「欣賞別人的成就是感動,也叫做見賢思齊,我們不會欣賞他人的成就,自己就不會感動,就變成妒忌人家,看到人家得到了榮譽,得到了光榮或者是成就,還會酸溜溜地說:『沒什麼了不起。』如果經常能夠欣賞別人的成就,讚嘆別人的成就,看到別人的光榮,心想這個人真是了不起,能夠這般努力,完成了這樣好的成果,自己也希望能夠向他學習,也影響其他的人一起欣賞學習,這樣對於整體人類的生活環境來說,都是正面的效應,這就是促進整體社會進步的原動力。」
由於當今社會亂象百出,人與人之間倫理的分際及道德準則產生重大變化。聖嚴法師有鑑於此,近年來致力於推展各種「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之活動,希望藉由「內心清靜,處處是淨土」的「心靈環保」理念及「六倫」(包括家庭倫理、生活倫理、校園倫理、自然倫理、職場倫理和族群倫理),建立正確的倫理觀念,人人從自己做起,自己付出、自己奉獻,如果能提昇人的品質,才能建設人間淨土,這也正是我們當前各級學校所提倡推行生命教育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