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議員選區調整開始﹕邁向民主之島
從國內外民主理論與實踐經驗得知,選舉制度的改變,對選舉結果、政治行為與政治過程都會帶來深遠的影響。如果將民主運作簡化為選舉,而選舉活動所賴以維繫的選舉制度,其核心關鍵就是選區制度設計與安排,其重要性,喻之為影響民主選舉的「中央處理器」(CPU)亦不為過。
年底12月5日所舉行的三合一選舉,金門第五屆縣議員選區,將由原來全島單一大選區,劃分為東、西兩個中選區。從第二屆議員選舉實施迄今十餘年的全島大選區,依地理、交通與人口分佈因素進行調整,區分東、西兩區各選7與12席議員,保留婦女保障名額。此一歷史性變革,只要程序合法,民主正當性並無問題,然而選區的改變仍將對金門未來政治生態與民主運作帶來長遠影響。
首先,東、西兩半島的「地域觀念」將隨議員選區調整而逐漸增強,有助於金門東、西半島均衡發展,不因人口結構,資源分佈而重西輕東;至少在選區、席次的分配上,東半島7席已接近過半,只要透過適當的協調、運作,可預見東半島的發展未來勢將更受重視。
其次,從選民服務的角度考量,現任議員與有志擔任代議士者,勢必配合選區調整重新佈局,短短數月要重起爐灶,備極辛勞。
從議員服務選擇的角度思考,對金門民眾而言,大選區底下,議員生態原本各據一方,從前次選舉得票數分佈也可略窺一二,惟選區正式切割後,未來地方意識勢必因此抬頭,其後續影響值得觀察。
至於是否可藉選區調整改變選舉風氣,亦有待觀察。主要原因在選區由大變小。一般而言,小選區候選人傾向精耕選區根據地,各家短兵相接,可以預期選舉競爭將更加激烈。雖然,選情激烈是民主社會常態,不必然等同負面選風,設若有極少數不肖份子,為求勝選不擇手段,在小選區的激烈競爭下,黑函、賄選等惡質選風,確實有更勝以往的憂慮,值得司法與選務單位未雨綢繆。
平情而論,就變革的幅度而言,此次調整幅度有限,既無複數選區遽變單一選區的重大衝擊,亦無席次巨幅增減等問題,可稱為既有遊戲規則內的小幅變動,對金門選舉文化所能發揮之制度性引導作用有限。欲成就一個成熟多元的公民社會,營造一座民主之島,尚有賴金門鄉親的高度自覺,透過理性思辯與選擇,加上適當的制度性變革,相互配套、彼此輝映,此一理想方有逐漸實現的可能。
金門地方自治起步雖晚,但金門人關心地方建設與未來發展,投身宗親鄰里社區服務工作,可樣樣不輸台灣各縣市。可以預期,從這次選區調整開始,會讓今年年底選舉激烈一點、活動熱鬧一點、候選人辛苦一點,選民參與熱度也會多一點。
我們高度期盼,金門的民主實踐經驗能在一次次選舉中逐漸累積,並與一水之隔的中國大陸對照,突顯出金門不但是座美麗公園,也是個進步、開放、多元的民主之島。這是全體金門鄉親責無旁貸且應努力不懈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