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兩岸攜手解決海漂垃圾問題﹗

發布日期:
點閱率:1,074

三通後,垃圾也通了!隨著兩岸日漸來往的密切,海漂垃圾已經成了金門海岸線重大的污染源,如何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正困擾著兩岸官方、民間的環保團體。
事實上,早在九十六年初,時任環保署長的張國龍在考察金門馬山海域時,針對中國每年八百公噸以上海漂垃圾污染金門海岸的現象,提出了攔截垃圾、阻絕於境外的構想,期待再現黃金海岸的旖旎風光。同年六月,中國福建省政府召開廈門海域海漂垃圾整治工作會議,檢討上半年的整治成績,據官方報導,廈門海域周邊的漳州、泉州等地,只見湛藍的海面上已經沒有了花花綠綠的漂浮物,原先堆放在岸邊的垃圾也都被清理一空,海漂垃圾整治初見成效。
我們當然可以理解兩岸在處理海漂垃圾問題時,發表官方訊息的周延性,然就金門各鄉鎮每年定期舉辦淨灘活動的「豐碩成果」以觀,是項問題並沒有得到合理、妥善的解決;或許兩岸政府都希望自己的門口是乾淨的,那相對上,對方門口的污穢,自己便得盡部分的責任。是以,要處理金廈海域的海漂垃圾問題,似乎不宜從自我觀點出發,而應著重在如何擴及兩岸打擊海漂垃圾的共識,齊整步調及作法,讓污染源沒有機會落海。
誠然,「垃圾」實為人類文明附隨的產物。隨著中國沿海城市的崛起,激增的垃圾量帶給兩岸沈重的環保壓力,以交流最密切的廈門市為例,雖然購置「環保船」每天撈除垃圾,但仍無法阻擋讓金門黃金色沙灘「毀容」的事實。據報導,逢颱風季節、東北季風強,大陸的垃圾就全部飄洋過海吹到金門,導致金門北海岸沙灘全是垃圾,舉凡空寶特瓶、浙江著名的普陀酒酒瓶、廣東化學工廠的空罐子,還是俗稱「小烏龜」的走私船,隨著海水潮流夾帶的海漂垃圾,經常遍布海灘,呈現景觀環境紊亂的現象。環保署張前署長「阻絕海漂垃圾於境外」的構想,著實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要根絕海漂垃圾,當然有賴兩岸政府的共同努力;除了可以透過兩會建立常設的溝通、回饋管道外,更重要的是各自要有整治的決心與魄力,例如:籌組金廈海域清潔隊伍、建置相容的標準作業流程等,應是當前可以努力的方向之一。當然,在正式作業管道未備前,金廈政府也能以委託民間社團的方式,進行初步的理念溝通與前置作業。畢竟海只有一個,如無法從根源上斷絕,驅來趕去的結果,終是倒楣的金廈海域。
當前,福建已對泉州灣、廈門灣等十三個主要港灣和重點陸源入海排污口的海洋環境進行監測,展開「海漂垃圾」清理行動,並著手在泉州灣、羅源灣實施海灣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率全中國之先建立海灣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期以減輕近岸海域污染;反之,金門本地的海岸清污工作,還僅止於公益性質的人力勞動。相較下,大陸製造海洋垃圾的效率是我們的千百倍,因此,我方治理海洋垃圾的重點應不在於強化自我的清理效率,而應在於如何輔助彼岸的治理工作走上國際化的規範。
總之,整治海漂垃圾,建立長效機制絕對是箇中關鍵。在彼岸,完善垃圾處置長效管理工作機制,以及巡查制度,應是施政重點;在金門,密切彼此治污訊息的交流,適時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援,建置相容的標準作業流程,或便能在短期內讓金廈海域更加乾淨、蔚藍。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