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發聲和平金門
「經貿之外,兩岸應有更多的文化交流,『和平金門│華人百位國畫家彩瓷聯展』,從金門出發,相信會對兩岸的和平、繁榮發展,產生催化作用!」三月二十八日,就在廈門市長劉賜貴從台北中轉金門的同一天,總統馬英九在台北中正紀念堂展場發表談話,簡單而有力地揭櫫了一個「文化交流」、「和平金門」、「繁榮兩岸」意涵。
由金門縣政府、金門縣文化局、國立中正紀念堂共同推動、主辦的《和平金門│華人百位國畫家彩瓷聯展》,二○○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自廈門市立圖書館揭展起,二○○九年二月七日回到金門文化局展出,三月五日再移師台北中正紀念堂。就區域涵蓋面、創作者參與數,允為歷來最具規模的一次藝術活動,而畫展所扣合的主題《和平金門》,作為台海大戰│古寧頭戰役爆發一甲子紀念系列活動的一個開端,亦饒富以柔性的文化活動催化兩岸和平、繁榮發展的深意。
台灣地區自一九八七年宣布解嚴,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迄今已逾二十二載;金門地區自一九九二年解嚴,廢止戰地政務實驗,到今年也已十七年,金馬與福建「小三通」也進入第九個年頭,從台灣海峽拉到金廈水域,從「兩岸」觀察冷戰對峙到開放交流的「兩門」,探親、經貿之外,最精采、豐富的一頁交流史,當係述說不盡的文化藝術面。這一頁歷史的開啟點,是在「小三通」之前,始於一九九四年四月八日,來自廈門的「金蓮陞高甲劇團」一行四十餘人繞經廈門、香港、台北,最後自高雄乘「金門快輪」抵達金門公演一百多場,寫下金廈兩門阻絕四十五年後、戲劇交流的第一頁;其次是一九九六年元月五日,廈門市文化局長彭一萬突破政治封鎖到訪金門,促成了同年七月二十二日在廈門市圖書館的《金廈風情聯展》,金廈藝文界攜手,美術、書法、攝影作品盡出,成功完成藝術交流的第一次。二○○一年元月,金門與廈門「小三通」,不必再繞遠路,從二○○一年十一月通過文化直航在廈門藝術學院的《歷史‧本位‧李錫奇》金門藝術家李錫奇展,到二○○九年二月金門文化局的《越界四人行》大陸四文化人金門展,八年來,經由「小三通」水路的文化活動,包括藝術展覽、戲劇表演、學術會議,你來我往,不計其數,寫下金廈水域文化盛景;以文化突破政治禁忌,以藝術連結兩岸情感,金門,不止是打開兩岸經貿的門戶,也是溝通兩岸文化的橋樑。
從金門出發,兩岸文化藝術交流走到《和平金門│華人百位國畫家彩瓷聯展》這一站,再一次放大、突顯了金門的政治地位與文化角色,以及對「和平金門」的最終期待。
集合兩岸三地百位華人國畫家的《和平金門》彩瓷聯展,以台灣唯一的「官窯」金門陶瓷廠生產的陶瓷作為畫布進行彩繪,所產生風格殊異的百餘件作品,藝術語言外,也描繪、傳達了共同的「和平」語言,這個期待,正如金門縣長李炷烽所書「超過半世紀,兩岸三通了,金門拋出了『和平金門』的心願,華人超過一百位國畫家熱烈響應,畫家用彩筆將心情彩繪在瓷盤上,永久被典藏在金門陶瓷博物館,『和平金門』的心願,永遠被子孫流傳。」
影響台海命運的古寧頭戰役爆發一甲子,中華民國建國將邁向一百年,從金馬「小三通」到兩岸「大三通」已大步開來,一座連結金廈的「金嶝大橋」興建呼聲此起彼落……,無論從哪一方位觀看、角度切入,「和平」是唯一的普世價值,從兩岸軍事對抗到兩岸文化對流,從飽經戰火摧殘的金門出發,《和平金門│華人百位國畫家彩瓷聯展》一人一瓷共譜和平之歌繞經兩岸三地展出,已然寫下「和平金門」的最高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