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峽論壇看金門定位
首次由大陸國台辦親自操盤,在福建省福州、泉州、莆田、廈門等四座「面台」城市登場的首屆「海峽論壇」,即將在5月16日揭開序幕,此項活動受到大陸台辦系統的高度重視,特別安排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圖永龍主持,並區分四大板塊接連舉辦十八項經濟文化交流活動。
這項定位為「兩岸民間交流大平台」的活動,原來是由連續舉辦兩屆次的「海西論壇」延伸而來,內容除了研討會、經貿行業協會對接、旅遊業務交流、台灣各縣市主題日之外,還特別安排了湄洲媽祖、影視文創、武術、族譜、鄭成功等民俗文化交流與地方特色,並特別整合了青年社團領袖、大學校長等對象。顯然,大陸方面有意藉此搭建一個跨越各領域、全方位且深入「社會」各層面的交流平台;同時,也有著透過論壇替「海西區」重新論述、定調,期盼在兩岸已實現大三通的前提下,尋求突破長三角與珠三角的夾殺。
金門與廈門站在兩岸中界,彼此僅有數千公尺之遙,不論從地理、文化、血緣、民俗、宗教等各層面觀之,都有充分條件形成「共同生活圈」,且金門地區相較下對大陸的認同度較高,或說對大陸的「排斥度」較低,整合的條件絕對優於其他縣市,但為何近二、三十年來始終走不出一條自己的路?馬政府上台後,對離島地區規劃出「先試先行」的政策,如金廈免稅區、自由貿易港區,借道廈門飛航管制區的措施,以及所謂的金廈大橋、兩岸通水等事務性議題,也很遺憾沒能列入正在南京召開的兩會協商議程。探究其原因,還是受到兩岸政府高層的政治因素影響。
福建、廈門地區,近年來積極推動各項重大建設,不論是廈門八大港區的整合,海滄保稅港區的建置,泉州晉江機場升格,福建省與鐵道部的「鐵路十大建設」,廈門、福建對外多條高速公路等,顯見福建沿海與廈門市已經體察到全球化整合的急迫,努力在硬體建設方面急起直追,此次再透過「論壇」的擴大舉辦,用意在強化「海西區」發展的理論基礎,也有為政策定調的意味。
反觀金門,諸多重大建設受到延宕,最基本的機場、碼頭,擴建期程都追不上旅客成長,水頭、料羅港區的擴建,要等到民國102年才能完工,島內的建設尚且如此,「涉外」的金廈大橋、兩岸通水,即便有政策支票背書,目前還停留在紙上談兵。
從此次「海峽論壇」選擇以廈門為主場,就能看出對岸有意大力推動廈門與金門及台灣西岸幾座大城市之間的連結與交流,讓以廈門為中心的「海西區」得以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而金門在這個發展的關鍵時機,正好站在最關鍵的地理前沿。
我們樂見縣府以主動、積極的態度,組織地方觀光、特產等相關業者,參與海峽論壇,登陸開拓市場,展現了地方政府應有的承擔。但我們更要懇切呼籲,中央務必儘速在政策上為金門定調,在建設上為金門加碼,早日在各個層面落實離島「先試先行」政策,停止無謂、空轉式的政策論述,否則,蹉跎了金門的發展機遇,黃金契機恐將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