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鄉僑力﹐發展新僑鄉
──宣慰僑胞外對金門華僑力量的發展策略期待
「歡迎故鄉親人蒞臨」、「看到金門來的親人,心情是既興奮又感動」……,從大馬檳城、柔佛州到印尼泗水、麻厘巴板、三馬林達,金門縣長李炷烽率領的東南亞宣慰僑胞團十四人隊伍,四月二十二日,自台北出發,歷六天的出訪後,已於二十七日抵廈門,二十八日回返金門,再一次成功下南洋,完成東南亞鄉情之旅,也凝聚了金門人的海外鄉親力;而一個藉助鄉僑力量投入金門新僑鄉發展的策略,也值得我們期待。
李炷烽主政金門近八年,多次走訪僑社,拜會僑鄉,以及推動了三屆的「世界金門日」,無疑是可貴的一項政績,他亦發動各界力保僑委會免於遭行政院裁撤的命運,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就在任期的最後一年,李炷烽實踐了二○○四年三月、十月及二○○五年十二月三度走訪東南亞對僑親的承諾,任內再擇定較偏遠的地帶,找到更多未謀面的僑親。
過去李炷烽領軍的東南亞宣慰僑胞團走過的路線,包括了菲律賓的馬尼拉、宿霧、依里岸、東棉等金門同鄉會;汶萊的福建會館、中華商會、旅汶僑民協會、婆羅乃中華中學、騰雲殿等;新加坡的金門會館、浯江公會、大華銀行集團、太平船務集團等同鄉會所與同鄉企業;馬來西亞的吉隆坡、柔佛州、雪蘭莪州等地的楊忠禮機構、馬六甲金門會館、柔佛州金同廈會館、雪蘭莪金門會館等;印尼的雅加達、泗水、麻厘巴板、三馬林達等同鄉團體。南洋之外的香港、日本等地,也留有訪問團的足跡。二○○九年四月的這一次旅程,李炷烽一行的首站即是人煙罕至的馬來西亞檳城本頭公嶼,在這裡僅有的八十多戶人家中見到了四十戶,一百多位金門一、二代華僑,包含十歲時離鄉未再歸返的古崗人董東西、董財生;接續又到大馬柔佛州及印尼的泗水、麻厘巴板、三馬林達等,其中三馬林達市的卡朗穆穆斯河河水氾濫,歷十年來最大水災,金門鄉親到訪也適時送上了溫暖。
在「宣慰僑胞團」的精神架構下,金門縣政府東南亞訪問團還肩負著了解鄉僑生活、需求,提供祖產土地諮詢,受理申請土地案件,另亦宣傳經「小三通」返鄉的途徑,鼓勵鄉僑回鄉探親尋根、建設投資等實質內涵。
土地荒瘠,生存不易,造成了自明朝隆慶、萬曆以後,金門人即已開始出鄉關下南洋謀生,清道光海禁大開,五口通商,一九三七年的日據,也都掀起了金門人「連鎖式」的移民風潮;四百多年來,非正式統計,散佈在以南洋為中心的金門人,應超過七十萬人之譜,他組織鄉社、互助會,延續了故鄉情感,他們也以僑匯力量持續了愛鄉行動。長久以來,金門在閩南、戰地面貌外,又延伸出「僑鄉」生態被傳頌,「僑鄉」所具有的,是充滿生存韌度的海洋性格,也是不忘本的海洋子民情操。
但金門作為所有金門人的「母島」、「母鄉」,也化作所有移民客的「僑鄉」,或受限於民初的政局動盪,日據的島嶼封鎖,乃至戒嚴、軍管時期的軍事封閉,政治、軍事、交通因素,導致原本該產生聯繫互動,緊密纏結、發揚光大的「僑鄉文化」在發展上受阻,金門華僑之家、金門華僑協會雖係民間與僑社的維繫,但資源有限;官方亦長久缺乏一專責掌握僑社動態,服務鄉僑返鄉交流,投資的組織管道,除了社會局不定期的組訪問團下南洋參訪,建立情感連結外,以解嚴後至今十七年作時間點觀看,鄉僑投資金門的氣候仍未形成,金門也還沒有建置一套華僑發展政策。
海外鄉僑所形成的鄉情、經濟力,是股建設金門的潛在力量,但需要有方法、有策略的對待;縣政府多次東南亞訪問團及推動「世界金門日」已發揮了把鄉僑找回來,打通原鄉異鄉鄉情交流平台;接續,我們更期待鄉情力凝聚下的金門華僑發展策略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