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高學歷高失業率」的迷思﹗
高學歷高失業率到底有多嚴重?近期我們在網路新聞中看到了以下這則訊息。已擁有準博士資格的廈大法學院博士候選人楊先生,為了生活需要,目前在金門做工地小工,賺取微薄生活費。楊先生曾應徵金門地區多項工作,包括送貨員、司機,但都毫無下文,他自我安慰,「可能是商家看到他的博士學歷,認為一定沒法吃苦,無法久任」,所以連讓他面試的機會都沒給。連連碰壁的結果,讓他不得不感嘆,「在金門,博士真的找不到工作」。
「高學歷高失業率」是近期頗為發燒的話題。對此,馬政府便打算對大專以上的高學歷失業者發放教育券,協助回校再充電,如再加上擴大產業實習、校園研究計畫等,目標是一年減少十萬名高學歷失業者。這些措施有用嗎?甫造訪台灣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對此現象表示,從三○年代的經驗看來,政府的就業政策,有些是不需花大錢,就能產生效果的,例如:推廣志工工作,「理想主義很重要」,年輕人需要透過工作,證明自己對社會有貢獻。是的,值此景氣低迷、一職難求的當口,我們卻想呼籲,試著去打破高學歷等於高成就的迷思吧!
高學歷為什麼會有高失業率?與其說是教育資源的浪費、教育無法學以致用,不如深刻的去檢討社群的價值觀、社會經濟發展階段,以及整體職業結構面的問題。「高學歷高失業率」正應該要放在社會背景之下來考慮。
以金門為例,除卻中高等教育機構外,何處需要高學歷新血的加入?恐怕這是一個很難回答,卻而又弔詭的問題。再試問,我們應如何在金門搶救高學歷的失業人口?恐怕也很難找到有效、又快速的方法。基此,我們要強調的是,「在愈不景氣的時代裡,我們愈應看重高學歷者適應社會需求,以及逆境求生的變遷能力。」因為相較於中高齡及低學歷失業者,高學歷者其實有著更多體驗社會變遷、變革創新的機遇。轉折的關鍵在於,怎麼看待當下的情境?並有效的將其轉化成為投資自己、服務社會的良機。
或許,世間真少有準博士在幹抬磚頭、扛鋼筋的不起眼小工,但相較下就因為有人肯先彎下腰來體驗生活,他就擁有了比他人更多嘗試,以及成功的機會。在此,我們必須理解,當受教育愈來愈普遍、容易的時候,教育本身就不只是為未來的就業投資而已;教育可以只是一種消費,更可以只是為了享受知識的樂趣爾爾。今日,我們不應再去強調教育在就業上的實用性,而是應該去了解,教育可以帶給我們多少改變,可以為我們創造多少服務人群的機會。
克魯曼一席「理想主義很重要」的談話,正在告誡我們,不論身處何種風險,我們都應堅信自己的存在與價值,因為「面對社會的不公,失業者必須調整心態;一個人成就用金錢、收入衡量是不對的」。
或許,在金門,博士真的找不到工作。但請不要只以就業需求來決定教育的需求及未來,教育絕不是那句俗語說的,「讓貓學會抓老鼠,讓狗學會看家」,相反的,教育使人跳脫命運的掌控,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個人,成為真正的自己;成為自己,必然是個艱辛而漫長的歷程。讓我們從「高學歷高失業率」的迷思裡走出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