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撤軍﹐投降主義﹖──從「金馬澎將再撤軍」訊息讀起
撤軍?兵力調整?外島兵力不到萬人,國安危?投降主義?金馬撤軍,烽火再起!
〈金馬澎將再撤軍 總額不到萬人〉,出自昨(三)日台北《自由時報》二版頭條一則內幕報導,立即引發立法院砲聲隆隆,民進黨蔡煌瑯等立委針對此議題發射砲火,質詢國防部,認為中共千顆飛彈對準台灣,金馬澎若再撤軍,門戶洞開,因而質疑這是馬政府的「投降主義」。
就在各界追悼天安門血腥鎮壓「六四事件」二十周年的時刻,也在兩岸再次走上談判桌看似政治僵持關係解凍,但又處在兩岸軍事對峙氣氛隱晦未明的氛圍裡,「金馬撤軍」,一個極具議論性的話題再發燒。軍事與經濟發展的衝突,此一議題,今天在立法院召開的「建構兩岸金廈特區與海西特區連結」台灣競爭力論壇預料將再掀討論風潮。根據《自由時報》引自軍方高層人士的訊息,為因應台灣本島防衛地面兵力不足,軍方擬將金門、馬祖、澎湖三地兵力再縮減一半,並把兵力轉移台灣本島,「一旦決定撤軍,三外島總兵力將不滿一萬人,指揮官也順勢從中將降為少將編階。但東引與烏坵因有特別考量,駐軍人數不打算裁減,反將強化部署」,《自由時報》也引述將領分析外島戰略地位的說法,「當年在金馬部署重兵是為就近反攻大陸,如今已轉為守勢作戰,加上解放軍戰力呈跳躍式增強,『就近』反而成為金馬防務的負擔,八二三砲戰時解放軍實力尚弱,從本島運補金門,還需要第七艦隊掩護,兩岸如今若面臨戰事,台灣根本顧不到金馬」。《自由時報》另透露了金馬駐軍數字的演變,蔣介石時代,國軍因應反攻大陸作戰計畫,金門有六個陸軍師及各兵種十二萬人,馬祖有五萬人;蔣經國接班後,金門撤走一個師,駐軍八萬人;一九八八年李登輝執政初期,金門駐軍持續下降為五萬五千人,至一九九六年台海飛彈危機時剩二萬五千人,再到二○○七年十一月取消旅級單位後的金門駐軍兵力大幅下修為一萬人。如今,一旦再次裁軍,外島防衛部等於降編為守備部隊,金馬澎的部隊總數將相當於台灣本島中部或南部軍團的兵力。
媒體披露國防部正在規劃,猶未定案的金馬澎撤軍訊息後,輿論譁然,有人支持、有人反對;以民進黨為首反撤軍的立委昨天更在立法院批判共軍千顆飛彈瞄準下,外島大幅裁軍的結果形同馬政府的「投降主義」。
金馬駐軍已從全盛時期的十七萬人縮減至今的二萬多人了,金馬該不該再撤軍,此一議題的引爆點並非始於馬政府,早在一九九四年底,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即率先拋出「金馬非軍事化││金馬撤軍」引起政治風波的議題;在扁政府出任國防部長的蔡明憲也公開透露;早在二○○六年的軍事會談時,他即就金馬撤軍計畫向陳水扁作簡報,軍方內部對於全面自金馬撤軍已形成共識,只待執行時機,後因顧忌付出的政治代價太高,遲未能進行金馬全面撤軍,只能以縮減兵力替代。
從蔣經國、李登輝到陳水扁入主國政時期,「金馬裁軍」始終悄悄進行著,但止於「逐步裁軍」,至陳水扁政府才有「全面撤軍」構想,但也窒礙難行。馬英九政府上路一年後,再有「金馬撤軍」風聲傳出,但並非全面性的撤軍,而是縮編式的裁軍。馬政府上任後,重啟兩岸協商機制,極力營造兩岸和解氛圍,擴大金馬小三通、實現兩岸大三通,也要讓金馬從過去的「殺戮戰場」變作「和平廣場」;因此,自金馬撤軍,可以是兵力調整的策略,也可以是釋放和平訊息的考量。
無論在戰略與戰術上,金馬已被視為無險可守,現有的萬餘兵力,也止於象徵性守備;金馬撤軍,衝擊的不是軍事實質面,而是人民的政治心理面,大可不必以「投降主義」視之;至於金馬該不該全面撤軍?我們以為,必須留待兩岸簽訂和平協定,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