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領袖與品德教育
教育部日前宣佈預計花費十二億元,用兩年時間推動「台灣有品運動」,引發各界討論,批評者認為政府如此編列預算,大而無當,教育部在外界質疑下,從善如流,刪減了兩億多元,並由鄭瑞城部長親自出面解釋,依據多年推動「品德教育促進方案」累積之經驗,希望經由品德教育、藝術紮根、終身閱讀及環境永續四大計畫,持續朝著「做人有品德、做事有品質、生活有品味」的目標而努力。教育部的用心值得肯定,但是社會大眾憂慮的是,流於形式的口號宣傳或八股教條式的課程教育,能否真正達到預期的目標。
由於社會進化,商業化、機械化、城市化之後,人們競相以功利效益為追求目標,鄙視道德甚至淪為物慾的奴隸,人性因物化而扭曲,道德全面倒退,是世界性的普遍現象和嚴重危機。在這種全球道德退潮趨勢影響下,台灣社會道德下滑的情況更令人憂心;時下的年輕人,自我意識強烈,講求速食文化,沉迷網路、電玩,偶像崇拜、愛現愛秀、崇尚名牌、愛好聲光、漫畫、機車等等e世代的玩意兒;一般人追求的是眼前的快樂與利益,人人想著走捷徑致富,只講利益,不顧道義,日久心靈虛空、價值混淆,只有私慾、沒有公德,各種敗壞道德、殘忍不堪的手段令人不忍卒睹,殺人、搶劫、傷害和色情犯罪率上升,治安惡化,對傳統社會價值體系「殺很大」,這些現象顯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出了問題,所以,加強品德教育已到刻不容緩的地步。
政治人物的言行是對社會道德影響最大的一個因素。本該是展現民主素養的議事殿堂,民意代表卻藉著言論免責權的保護,對官員質詢,絲毫不給尊嚴,或散播不實言論汙辱對方,甚至使用肢體或語言暴力,叫罵、扭打,不一而足。試想,一個會比中指嗆人、在國會殿堂上打同仁巴掌的女性立委,還公然自稱父母把她教養得很好,類此粗暴、庸俗、落伍的言行舉止,給全民做了最壞的示範,「教壞囝仔大小」,是沒有教養和無品的表現,但卻還是得到一部份選民的支持,相當程度反映了選民的素質,是民主政治的隱憂。
政治領袖的言行舉止,往往為品德教育帶來關鍵影響。爰引前總統陳水扁為例,遠者,他於二OO一年六月十日在台北大學畢業典禮致詞時,公然爆料夫人吳淑珍女士當年的畢業論文是由他代筆的,他視為美談,當場則是笑聲與掌聲不斷,這種事是社會的壞榜樣,更是對年輕學子不良的示範,社會人士、媒體都沒任何評論,更不見學術界提出對學術倫理與道德傷害的批判。
良好品德是做人的重要條件,也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核心課題,環環相扣。當此人心沉溺、社會價值混淆之際,教育部推動品德教育是切中時弊、重建社會道德的重要政策。但是,在推動有品運動的過程,更不能忽視政治人物風行草偃的影響因素,因此,衷心呼籲,政治領袖應該以優良的品格和道德情操,為品德教育做出良好的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