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簪纓戀戀浯水情﹐風中傳奇交響詩

發布日期:
點閱率:962

──台北簪纓與金門國樂團在異鄉與原鄉的感動公演
二千二百個座位,逾八成的售票率;曲目《風獅爺傳奇》演出,掌聲如雷,遲遲未歇,編曲的蘇文慶在觀眾席中間起身接受獻花、致敬……。安可聲不斷,動人的一幕,發生在七月十一日晚的《簪纓戀戀浯水情》音樂會,金門國樂團,再一次交響、驚艷台北城!感人的樂章就要還鄉,明晚的金門文化局演藝廳,看得到《簪纓戀戀浯水情》舞動的神采、聽得見《風獅爺傳奇》與《番薯情》律動出的交響詩。
二○○七年七月二十七日、二○○八年七月十七日、二○○九年七月十一日,台北簪纓與金門國樂團三度交響,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聯合公演《簪纓戀戀浯水情》,演出的曲目從過去的《酒歌》、《太行印象》、《月兒高》、《穆桂英掛帥》再到這一回的《覓》、《悼歌》、《梁祝》、《風獅爺傳奇》、《秦兵馬俑幻想曲》,也從蕭白鏞的二胡到王明華的高胡協奏,及至出現金門島自身背景的國樂《風獅爺傳奇》,金門國樂團奏出的,既是音樂的驚艷,又是土地的傳奇。
浯江,金門的古地名;簪纓,台北深坑的舊名。金門國樂團與台北簪纓國樂團,跨一個台灣海峽的交集,正是一個音樂夢想的交會。在金門國樂團行政總監王金國的奔走聯繫,兩個樂團共同指揮黃光佑的搭橋連結,經過種子的培育、辛苦排練、默契養成,取兩個地方舊日榮名,以《簪纓戀戀浯水情》對外發聲;二○○六年七月十四日在台北中山堂初試啼聲,精神與樂技俱受到肯定後,再三度登上台灣最高音樂殿堂│國家音樂廳公演,所展現出的音樂能量、文化質感,贏得《天下雜誌》以「戰地變成美麗音樂島」推崇報導;二○○七年七月十七日、二○○八年七月三十一日,《金門日報》也先後以〈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了〉、〈國樂島,金門解嚴後第二波精緻文化能量〉為題,二度發表社論讚賞,當時我們提出的觀點與期待,感於來自金門官方的協助,更來自金門民間創意、熱情力量的凝聚與爆發,「金門國樂團隱然成為金門對外文化實力形象展現的樂團」、「對金門在傳承、培育和民族管弦樂藝術的遠景將產生深遠的作用和影響」、「金門優質國樂團的崛起,正式宣告金門自解嚴後第二波更具深度的精緻文化能量已出現」。
一次在中山堂,三次在國家音樂廳,《簪纓戀戀浯水情》,歷四年四度的演出觀察,一次比一次純熟的音樂感、一次比一次突破的音樂風;這一回,在傳統與現代曲目外,尤足可貴者,在國家音樂廳,我們首次聽到了來自樂團原鄉背景的曲目《風獅爺傳奇》。由金門文化局委託知名作曲家、指揮家蘇文慶創作及改編成國樂協奏曲的《風獅爺傳奇》及《番薯情》,的確令人耳目一新。其中的《風獅爺傳奇》國樂交響詩全曲分三段,第一段〈風飛沙〉以行板速度進行,風聲呼嘯中帶出一座島嶼的複雜情緒;第二段〈風獅爺〉以快板、鏗鏘的節奏捲起了風起雲湧的音樂形象,訴說了風獅爺對抗風沙守護家園的澎湃氣勢;第三段〈浯州情〉轉以靜美的抒情曲調,流現了出外遊子思慕家鄉感念守護神的土地情懷。
以《風獅爺傳奇》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打響浯島之音後,台北簪纓與金門國樂團明(周五)就要回到風獅爺的家鄉,晚間七時三十分在金門文化局演藝廳再次攜手公演《簪纓戀戀浯水情》,演出曲目有《風獅爺傳奇》,也有改編自李子恆的《番薯情》,國樂的金門、金門的國樂,一座「國樂島」的孕育與誕生,原鄉與異鄉的感動相遇,譜下風中傳奇的國樂交響詩。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