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鄉訊吃頭聚歡喜凝鄉心

發布日期:
點閱率:998

──金門日報鄉訊開版七周年暨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周年慶
「時序進入酷暑,才驚覺,距離2008年夏天,在『新莊‧大宅門』草創的『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已經匆匆屆滿一年;在金門家鄉,每逢清明、冬至的祭祖吃頭,成為一種溫馨難忘的傳統,島鄉族人珍惜每一回把酒歡聚,連絡情誼的機遇,無論置身何處,無論任何理由都不能錯失聚會,『吃頭』有著濃濃思鄉懷舊、親朋團聚的情份,既然是不能割捨的美好傳承,那麼,就讓『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成為旅居外鄉遊子的『吃頭聚』吧!時間選在炎夏,您可以輕衣簡行,地點不在家鄉,也就無牽無拘,重要的是,請您一定要前來團聚;正逢過一段不太景氣的時刻,讓大夥互相鼓舞打氣,為下一次重新奮起而努力吧!乾杯!金門高粱!」
由會長洪俊義具名,別出心裁,洋溢熱情的「熱天吃頭聚│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周年慶」邀請函,這幾天已陸續遞送到「鄉訊人物」手裡。就在這個周末│七月二十五日下午五點起報到,在中和市連城路224號的「狀元樓」國際宴會廳,屬於旅外鄉訊人物的年度盛會,推選一年一任的會長,行即舖展;金門縣長李炷烽當日的預定行程,中午在台北市中山北路「皇后」餐廳參加寧中第一屆同學會,下午與金門日報社長黃雅芬、經理方天吉、鄉訊主編楊樹清等趕赴「狀元樓」出席鄉訊聯誼並頒發「金門鄉訊人物典藏證書」,「2008十大鄉訊人物獎座」、「2008鄉訊風雲人物暨年度特別貢獻」獎座,一百五十份當日出刊的《金門日報‧鄉訊》五百冊精心編印收錄《金門日報‧鄉訊》版史珍貴圖文的彩色《鄉訊別冊》也將現場流傳;跨越十六年時空產生的海內外二百五十位《鄉訊‧星期人物》中,前同安與廈門文化局長顏立水、彭一萬已首度透過小三通中轉來到台北,刻在北京大學客座的佛光大學創校校長龔鵬程、在美國作學術交流的雲科大校長楊永斌、在越南進行商旅的《希望不滅》書作者洪玉芬以及身在金門的老校長楊清國、族譜工作者蕭永奇、藝術家盧根、浯島文學首獎得主宋夢琪等人,也都將趕到台北赴會,藉由「吃頭聚」聯誼聚會連繫鄉親、凝聚鄉心,並為金門家鄉匯集文化資源、鼓動脈搏,金門日報鄉訊版與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再譜奏鄉訊、鄉親、鄉情的動人樂章。
一九九三年六月五日開版,每逢星期六與讀者見面,出刊滿三年後停刊九年,又經由報社與各界努力下,復刊迄今已四載,累計七年的《金門日報‧鄉訊》,一塊小小的版面,與時間拔河,是苦難,也是傳奇,更已積累出豐沛的人力、鄉情、資源發揮廣泛的影響;金門縣長李炷烽在與曾登上《鄉訊‧星期人物》的詩人同學許水富、電影導演唐振瑜話舊時,提到他走訪海外鄉社或接見鄉僑,總有旅外鄉親向他傳達閱讀《鄉訊》的感動,甚至不乏每到周末午夜,等著上金門日報社網站點閱《鄉訊》的海外遊子。
《鄉訊》的開版搭橋,觸動了島內外遊子尋求與母鄉連結的心靈;因此,早在一九九三至一九九六,《鄉訊》存在的第一個三年,金門日報社三十周年慶舉辦徵文,出版《金門日報三十年》專輯,來稿中頗多聚射、禮讚、期待《鄉訊》者,洪春柳以〈改變中的金門日報〉說鄉訊「擴展了金門日報關懷鄉親的視野」、黃逸歆以〈肯定與期許〉感於鄉訊「宏觀視野溝通僑情,牽動鄉親向心力」、陳秀竹以〈你是我生命中的一座橋〉自鄉訊讀到「鄉人在海外他鄉的傑出成就,同時更肯定金門文化的美好」。
《鄉訊》從一個平面傳播媒介再經由跨地域星期人物的串連,組成了不同於傳統單一鄉社的「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具行動力的龐大「鄉訊家族」,島內島外精英人物盡出,連絡鄉誼外,也盼能共同思索金門的命運、前途,其精神正如書法家洪啟義贈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創會聯對所揭櫫「金門英傑齊獻力,浯島精神共發揚」。
鄉訊版面、鄉訊人物聯誼會的傳播、鄉情力量結盟,為金門島鄉再建立起一處鄉事平台、鄉心堡壘;星期六,鄉訊吃頭聚,歡喜凝鄉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