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開放陸生與大陸學歷採認
攸關開放陸生來台就學及大陸學歷採認之大學法、專科學校法部份條文修正草案,自6月3日因反對黨阻撓未能進行審查而再告延宕。為此,教育部特於各地舉辦座談會,期能透過與各方對談詳釋疑慮。本月七日,將由高教司何卓飛司長親臨金門技術學院主持此座談會,為政策做最好的說明與辯護。
臺灣自2002年加入WTO後,不僅擴大對外經貿活動,更希望藉由這個重要國際舞台進一步與世界接軌。同時,中國大陸在經貿方面快速成長,已與美國成為世上最大兩個經濟體,各國紛紛思考如何與其維持既合作又競爭的關係。而在全球化趨勢下,各國都爭相吸引優秀人才並積極招收外國學生。尤其是中國大陸學生對高等教育的強烈需求,已成為日本、韓國乃至歐美國家積極爭取的對象。2008年為止,在日本的外國學生中陸生已達60.2%(71,277人);韓國則有達70%的外國學生是陸生(44,746人)。而進一步爭取優秀陸生中,香港的大學更採積極獎勵措施,提出高額獎學金盼能招得各類榜首學生前往就讀。
當各國開放招收陸生時,台灣內部卻因政治因素未能理性探討,採取鎖國政策心態看待此議題,殊為可惜!從解嚴、開放黨禁、報禁、大陸探親及開放大三通,「開放」已是我們的一種主流思想,過去恐共、仇共,均因開放後的瞭解而對我們的社會、制度愈有信心,且更能體認自由民主的可貴。事實上,我們在高等教育的發展相對成熟,整體而言是超越中國大陸的,透過彼此學子在學習階段的互動交流,國內大學當會對陸生發揮磁吸效應。而陸生來臺就學返回後,亦可傳遞臺灣的價值與理念,不再因資訊不對稱導致錯誤的認知。
今年大陸高考(大學與專科入學考試)約有1020萬考生,錄取率約60%。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僅有不到300萬人可取得「本科」學歷(即大學學歷),餘者均為「專科」學歷。而大陸各省市採嚴格戶籍管制,僅能就戶籍所在地報考再採全國統一分發,加以各大學名額採各省市配額制(例如北大給予北京考生較多名額外,其餘省市給定額名額),及考生對一本(如廈大)至三本學校(如民辦大學)僅能各登記三個志願,因此,許多人即便分數極高卻可能高分落榜。大陸目前有1,908所大學,然聲望卓著者是少數;反觀臺灣高等教育雖容量大幅擴充,但設校標準尚稱嚴謹且推動大學評鑑,在師資質量、圖儀設備仍具水準。在此情形下,加以地緣、語言文化,亦比其他國家更具招生優勢,陸生來台就學是相對地有極大誘因。另一方面,兩岸更因人民互動交流日益頻繁,赴大陸就讀的學生亦逐年增加,依大陸教育部統計,截至2006年為止正在大陸念大學的臺灣學生約有6,400人。近來更開放台生畢業後可報考大陸公務人員,這對台生的就業定居將是另個誘因。因此,採認大陸高等教育學歷與否,將影響諸多赴大陸求學的我國民眾,亦影響台生畢業後能否回台工作。
綜上,開放陸生來台就學與大陸學歷採認對「國家社會利益」、「高等教育發展」及「青年學子學習」而言將是「三贏」的政策。因為透過文教交流,將能促進互信了解,有助和平發展,並展現對兩岸教育發展主導性;且爭取優秀陸生前來就學,當能促進國內大學招生來源多元化,增加學術及教學環境多樣性;再者,開放後亦能激勵國內學生學習動機,讓兩岸學子體認臺灣民主開放價值,展現教育的柔性國力。
理性看待開放的政策,加速通過法案的修正,對台灣而言應是有利的,對金門大學教育島的發展亦能大步向前跨進。我們盼望,立院諸公能明察此趨勢、摒棄成見,共同為此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