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如何防止溺水意外
金門后湖水域,八月一日驚傳集體溺水事故。五名金城國中學生相約到離岸兩百餘公尺的礁岩「黑巖」戲水,不幸遭漩渦湍流捲走,海巡、岸巡隊、警消出海進行大規模搜尋,已知造成四人溺斃一人失蹤的慘劇。這可能也是金門近幾年來最大的意外事故,更彰顯了相關部門對此都還有更多努力的空間。
意外事故一直是台灣青少年最大死因,衛生署八十八年度的統計達每十萬人口達四十六點七四,而溺水是其中第二大主因。雖然教育部規劃從八十九學年度起,要求全國中小學加強游泳訓練課程,希望全國中小學近四百萬名學生具備基本游泳能力。但幾乎可以想像,會主動跑去海邊、溪邊游泳的,絕不會是旱鴨子的主意,因此,要防範溺水事件的發生,絕不僅止於教會學生游泳而已,學生最需要教育的,還是最基本安全觀念的建立與力行,畢竟「安全第一」才是快樂戲水的最高原則。當然,還是有些人會自認勇力,縱若旁人再三勸阻,也執意要逞一時之快;在后湖海域戲水的這五名孩子,在下水前,便已清楚的接收到來自旁人的勸誡與警告,無奈還是鑄成憾事,實令人喟嘆。
事實上,夏日戲水安全問題,早列公部門常態性的業務推展。例如,縣府甫於六月十九日召開「暑期加強金門地區水域遊憩活動安全管理」協調會議,決議將補強各水域設置的救生設備及告示牌,同時,結合義消、海上救難協會等民間救難志工團體力量,擴大加強各水域平日巡邏、勸離勤務,矢志發揮立即救援防溺的效能,嚴防悲劇發生。才過了一個多月,工作或正循序安排中,但,意外已然發生。對於這種常態性的維安業務,公部門實應早有周全的規劃與計畫遂行能力,莫讓一切僅止於嘴上談談。
金門四面環海,海岸線風景宜人,長年吸引戲水人潮湧入,為增加戲水的安全性,縣府公告有所轄限制活動水域,包括有莒光湖區水域、溪邊海域、南海岸海域、東崗海域,並訂有活動時間限制。究理而言,要做好這些特定海域的戲水安全及防護並不困難,但絕非僅靠公部門力量,便能一蹴而成。就像前述安全管理協調會議上說的,「補強各水域設置的救生設備及告示牌;結合義消、海上救難協會等民間救難志工團體力量,擴大加強各水域平日巡邏、勸離勤務。」道理真的很簡單,但實務上我們卻甚少看到有民間志工在進行水域的平日巡邏與勸離勤務,計畫與實務到底還存在落差與努力空間。或許因為此次悲劇的發生,能提醒我們,力行紙上的周全計畫,才能拯救更多生靈於危難之間。我們的辦法仍是「善用志工團體力量」,畢竟要做到全面性的安全防護工作舖陳,基層民力的參與,實為基本條件。諸如,在假期之前,我們就該組訓各地的巡守隊及救難志工,設置並發給必要的設備及器材,再具體的排定巡護勤務、建立標準救難機制,或就能免事故與危害於萬一。
亡羊補牢,時猶未晚。五個悲劇,代表著五個家庭的破碎,但還有更多的公共場域的危急事件,正在我們周遭悄悄的上演;竭力的防止任何已知公共場域的意外與危險,正是權管部門責無旁貸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