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人口虛胖帶來的危機
金門縣人口數突破九萬大關。據內政部統計,截至七月底為止,金門地區總人口數九萬五百三十一人,以目前人口成長速度推估,預判明年就可能逼近十萬的新高。報導指出,金門縣入籍人口激增,與社會福利不無關連;包括有家戶配酒、金酒三節回饋提酒券、教育津貼、離島機票八折優待、航空交通費補貼、就學津貼、縣民搭車船免費、營養午餐免費、國中小免學雜費等等,皆是吸引外來人口來金門落戶的誘因。以上這則新聞看似理所當然,實卻直指金門當前面臨的重大問題:為什麼激增的人口促進不了區域的繁榮發展?反令地方施政陷入財政及發展上的困境。
事實上,虛胖的人口正挑戰著金門福利資源的配置準則。公共福利本是誘使人口遷移的重要指標,對此,金門或該為其凌駕同儕的財政實力感到驕傲,然在因勢利導的人性下,金門的財政也必然的面臨著空前的徒耗。或許,我們可以運用豐裕的自主財源為未來創造更多的發展條件呢?道理說來簡單,執行起來卻有著「得罪不起」的畏難。
平情而論,社會安全福利保障制度應是現代社會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內容與指標。政府的施政效能,通常具體的表現在社會福利的作為上,畢竟唯有顧得上人民肚皮的政府,才可能發展完善的社福制度,且其前提通常是社會經濟相對的昌旺或就業市場相對的活絡、人均所得相對的提昇等等;但遺憾的是,這些前提都沒有發生在金門;金門的社福條件之所以優於全國,全仗金雞母│金酒公司的盈餘挹注。面對如此單一的財政來源,我們不禁要問:若沒有金酒,金門還剩下什麼?或者,更精確的問:如何運用現有優勢下,為金門的永續發展創造更有利的空間及條件?
按說,福利政策素重社會正義與公平,而公平的起點則是社會財富的重分配,以及為永續性創造出有利的條件。一九九六年夏末,美國國會通過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福利改革法案;法案規定,各州最遲在一九九七年七月前,須對低收入家庭請領生活補助的權利設定期間限制,每個人累計最長不得超過五年,一般通稱為「限定時間的福利」。從福利行政的觀點,低收入家庭只要是符合各項法定的資格條件,即可以繼續請領政府的生活補助,不應該有任何時間的限制。然而,此法案徹底翻轉社會濟助的原則,其目的自在減輕民眾對社會救助系統的依賴,期望透過改革計畫、財政誘因、強制工作等要求,增進受助家庭的就業狀況,最終實現脫離貧窮及經濟自立的目標。其成功與否,或尚難論定,但其對於稀有福利資源的分配及運用,卻蘊含著寶貴的經驗可資借鏡。
我們深深的以為,需求性或公平性應是社會福利政策最緊要的根基;但遺憾的是在地方財政優渥的同時,福利資源的配置通常容易受到扭曲與濫用。以金門首創的學生交通券為例,其「大小通吃」的發放標準,便存在著需求性的盲區;許多家長或還在為籌措倍數以上的旅費而煩心呢!
有人說,「社會福利就像挖坑,坑只會愈挖愈大,挖坑的人則會愈來愈看不見外頭真實的世界。」如何善用社福誘因為地方創造發展的條件?或正考驗著決策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