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籌帷幄聞聲救苦
莫拉克颱風肆虐,威力強大的無情風雨釀成嚴重災害,目前災情尚未結束,已知造成百餘人罹難,數百人失蹤、受傷的慘劇。這場災難到底是天災或是人禍?是氣象預報雨量誤差?或官方與民間事前都掉以輕心?撇開這些因素不談,從災害發生後,媒體報導中央與地方政府救災工作漫無章法,指揮調度慌亂的現象,凸顯出國人防災觀念不足、政府救災效率不彰與救災機制廢弛、指揮體系紊亂。輿論究責必然指向中央政府與政府首長,為政者不能推諉責任,此刻,除了全力動員持續救援災區,協助做好受難同胞撫慰善後事宜,妥善救助安置災民及後續重建家園工作,更應徹底檢討、深刻反省,引為經驗教訓,有助爾後防災救災借鏡,不使悲劇一再重演。
政府為健全災害防救體制,強化災害防救功能,制定「災害防救法」,於八十九年七月十九日公佈施行,同年八月十五日成立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由院長、副院長分別兼任正負召集人,置委員二十五到二十七人,,內政部長兼該會執行長,並成立「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於九十五年五月正式啟用,採二十四小時三級開設,依據「中央災害防救基本計劃」,直轄市、縣(市)、鄉鎮各級亦設置災害防救會報,遇有重大災害發生或有發生之虞時,中央與地方政府分別開設災害應變中心,準此觀之,災害應變組織架構堪稱完備,應變機制亦屬完善。
莫拉克颱風為台灣東部、南部帶來慘重災情,政府雖然卯足了勁投入救災,總統、閣揆疲於奔命,勤於走訪災區巡視,垂詢、安撫災民,救災救援指示頻頻,可謂聞聲救苦,備極辛勞,但仍招致指揮事權不統一,各行其事,亂象叢生的議論與指責。尤其是馬總統跳過幾個層級,親自打手機給台北市消防局,以及打電話給十一位中北部縣市長請求支援,輿論多持負面看法,政府發言機構各行其事,口徑不一等等,在在凸顯指揮救災救援機制紊亂之現象。另者,國軍在這次救災任務的動員能量、部隊投入時機,外界質疑其功能角色與表現均不如預期,顯示中央政府災害防救機制系統並未充分整合,影響整體救災功能與成效。
這次風災災害規模擴大,按照國家災害防救體制,行政院立即啟動提升中央災害應變機制,應由閣揆兼任「中央應變中心」指揮官,向全民宣示抗災救災之決心,以功能導向擴大跨部會之任務編組成員,綜理進行應變救援之協調、調度與督導執行,直轄市、各縣市、各鄉鎮之災害應變中心亦應同時開設,啟動二十四小時全天候之應變救援作業,因此,唯有充分掌握災情,指揮調度得宜,才能有效展開救災救援行動。此際,政府正全力動員投入救災工作,我們關心的是,從中央至地方政府,這個災害應變機制是否真正啟動了?所有的救災資源是否都動員到位了?
再從「救災視同作戰」的角度言。軍事作戰講求戰略目標明確、戰術思想統一,必須有完善的作戰計畫和緊急應變措施,才能發揮統合戰力;尤其更重視指揮官狀況判斷能力和果敢明快之決心。因此,以作戰指揮的觀點,馬總統身為國家元首,就是這次救災行動的最高指揮官,作為一個決策者,實應居於達成戰略目標的高度來思考問題,親臨災區撫慰災民固然是聞聲救苦、貼近民意的表現,但是,更必須有充裕的時間綜觀全局、冷靜思考、理性判斷,以整合救災資源,做出明確的政策指導,所以,赴災區聞聲救苦與運籌帷幄坐鎮指揮之時間配比,孰輕孰重,如何取捨,是馬總統應該審慎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