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戰爭歲月和平世紀

發布日期:
點閱率:683

「戰爭歲月,和平印記」,以此為基調,金門國家公園昨召開古寧頭戰役六十周年學術研討會,邀請老兵、學者與會,並發表《金門古寧頭戰役六十周年紀念專輯》,就這一場歷史之戰,我們聽到了金門鄉親許丕華發出「不可忘、不應忘、不該忘、不許忘」的沉重之聲,也聽見戰場老兵田興柱控訴戰爭的無情與悲愴,以及文史學者李福井提出遠離戰爭,讓金門作為國、共兩黨主席握手倡議和平的呼聲。聚集鄉親、老兵、學者的一場戰役紀念活動,再次深化了戰爭與和平的意義。
由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主辦,金門縣榮民服務處協辦,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承辦的「金門國家公園古寧頭戰役六十周年學術研討會」,昨天上午在金門國家公園登場,論文發表內容,包括〈金門古寧頭戰役前後中美關係之探討〉、〈金門古寧頭戰役國共雙方成敗得失之分析〉、〈從1949看金門古寧頭戰役〉及〈金門古寧頭戰役相關史料評析〉等集中古寧頭戰役主題發揮的議題,以學術架構討論戰役的影響外,也將當年的參戰老兵請到現場與金門鄉親共同作歷史見證,讓學術研討與戰場經驗雙軌進行、兩線對話,而能更加突顯「戰爭無情,和平無價」的普世價值。
從學術角度看古寧頭戰役,昨天的研討會中,金門籍的文化大學歷史系教授李仕德自戰役前後的中美外交關係切入,他指出這一戰,是國民政府在大陸連串失利後的一次勝仗,對播遷台灣的國民黨在士氣上是一大鼓舞,被視為是政治軍事上對抗共黨的轉機,對外關係強調「反共或圍堵」政策的美國政府儘管對古寧頭戰役視而不見,卻影響了以後重估台灣戰略地位對美國全球防衛的重要性,開始積極軍援國府;曾任金東師參謀長的國防戰爭學院教授許舜南分析古寧頭戰役的國共雙方成敗得失之餘,強調是役一戰,石破天驚,使共軍為之戰慄,國際輿論頓形改觀,民心士氣賴以振奮,台、澎、金、馬得以轉危為安,戡亂戰史由是開創新局,中華民國也才有今日成就,甚至以民主自由經驗,經濟繁榮促使大陸政權走向改革與開放;砲兵指揮官出身的金門榮民服務處處長鄭有諒也針對國、共古寧頭之戰提出,任何一個國家的興亡、朝代的更替,「戰史」都是歷史主軸,金門古寧頭戰役與中華民國國運休戚相關更是無庸置疑的,而紀念這一場戰役,緬念先烈的犧牲外,如何促使國家更現代化、兩岸走向和平,才是更大的價值所在;實踐大學副教授張火木從相關史料探討古寧頭戰役,提到兩岸對古寧頭戰役的史觀是有落差的,但終究歷史事實會幫助兩岸人民找回生命真正的意義與價值,原來在無情的「戰爭歲月」裡早已結下「和平世紀」的果實。
古寧頭戰役研討會中,我們也看到了多位當年參戰老兵,包括國軍四十二團第七連連長羅幼芳、二○一師六○一團軍官田興柱等人的現身說法,述說他們軍旅生涯中最驚心動魄的三日戰鬥過程,田興柱更為了紀念陣亡的同袍,隱忍不言的傷,經過半世紀的沈澱,終寫出一本古寧頭戰役、戰場回憶錄。
金門文史作家、著有《古寧頭戰紀》、《古寧頭歲月》、《無法解放的島嶼:古寧頭戰役的背影》的李福井,應邀在古寧頭戰役六十周年學術研討會作論文講評時,也拋出一個引發騷動討論的議題,他認為一九四九是天翻地覆的年代,古寧頭戰役之後,不僅使得海峽兩岸地理、政治、文化作了切割,也是整個歷史作了截然的切割;為了撫平歷史的傷口,讓裂斷的民族情感得以重生,他籲請兩岸國、共領導人馬英九、胡錦濤以黨對黨身分到金門進行和平會談,如此,是兩岸關係的一大突破,也可藉助國、共爭戰之島金門,突顯出戰爭與和平的普世價值,也說不定因金門和平會談,讓馬、胡二人或金門整島共獲諾貝爾和平獎。
「戰爭歲月,和平印記」,金門國家公園紀念古寧頭戰役六十周年的學術研討會,我們聽到了,戰爭無情,和平無價。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