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戰爭贏了政權輸了人民

發布日期:
點閱率:657

一九四九年古寧頭戰役爆發一甲子,二○○九年十月十四日,金門國家公園首開「戰爭歲月,和平世紀:古寧頭戰役六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後,昨(星期三)上午,中華戰略學會也跟進在台北市舉辦「古寧頭戰役六十周年回顧與檢討」研討、座談會,戰略學者、戰場老兵、金門同鄉齊聚,再一次見證、研討一場戰役對金門、台海命運以及兩岸關係的深遠影響,誠如主持座談會的前駐美代表、現任國策顧問的中華戰略學會會長陳錫蕃昨日在會場所言,古寧頭為近代決定性戰役,沒有金門之戰,就不會有今日台海的安定、民主與發展;而與會者在回溯、探討戰場成敗之餘,訴求戰爭並沒有贏家,即使贏了政權,卻輸了人民。
昨日在台北由中華戰略學會主辦的「古寧頭戰役六十周年回顧與檢討」研討、座談會中,一方面回顧還原六十年前的金門之戰戰場,一方面冷峻研析金門之戰的啟示、影響,誠如廈門大學史學博士鄭傑光(著有《碧血青天:1949金門戰役與兩岸關係研究》)在專題演講中的論述,分析古寧頭戰役可從三個層面著手,一看「古寧頭戰役國軍勝利之關鍵因素」:中央政府固守金門決策高瞻遠矚,共軍勢必進犯金門戰略情報判斷正確,共軍更改攻金計畫我軍獲得充裕準備時間,戰略部署至當指揮統一兵力運用靈活,國軍掌握主動拘束打擊密切配合,殲敵於海上灘岸之戰略戰術運用成功,國軍官兵士氣旺盛戰志高昂,國軍各部隊協調密切合作無間,三軍聯合作戰及兵種協同功能充分發揮,國軍官兵同仇敵愾無形戰力勝敵;二看「古寧頭戰役共軍失敗原因」:共軍狂妄輕敵招致慘敗,變更攻金計畫導致失誤戰機,攻勢準備不全渡海輸具及協同訓練不足,責任不明缺乏統一指揮,不諳潮汐導致船團擱淺無法返航,作戰計畫不周缺乏高階幹部指揮,未鞏固灘頭堡,情報判斷錯誤,缺乏海空軍支援,協調連絡不當;三看「古寧頭戰役之啟示」:勝利的先決條件在於指揮官卓越領導,官兵精神戰力的發揮為決勝憑藉,官兵堅強意志與高昂士氣為勝利之要素,精誠團結與協同合作為勝利成功的礎石,狂妄輕敵終將招致慘敗,缺乏統一指揮的部隊注定要打敗仗。
提出古寧頭戰役國、共雙方致勝與落敗的原因分析外,鄭傑光亦強調,一九四九之時,是亂世,國民黨已經腐敗透了,為人民厭棄,共產黨風雨起蒼黃,拚將剩勇追窮寇,欲先攻佔金門再解放台灣,作為建立共和國的獻禮,不意在金門蕞爾小島,以精銳長勝英雄之師敗於新建常敗落魄之兵,這是大陸版的「一江山之役」;在古寧頭戰役時擔任四十二團第七連連長的羅幼芳、戰三團一營三連66號射手的熊震球,昨亦現身說法石破天驚之戰,當年十八歲、今年八十歲的老兵熊震球也表述戰爭帶來的無情禍害,一場戰役下來,他所屬的一營三連一百一十八位弟兄,死的死、傷的傷,經過一甲子,如今只剩他及歐曉雲、姚步雄、池善文等四人還倖存著,話說當年勇之際,熊震球也發出沉痛之聲,但願有生之年看到和平世紀,不要再發生戰爭了;曾任教清華大學的歷史學者陳力生解構一九四九年為界的兩岸關係史上有過兩次金門戰役,一是一九四九年古寧頭戰役,一是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戰,其中八二三砲戰台灣危機震驚世界,古寧頭戰役則少受關注,但影響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九四九,風雨飄搖的年代,兩岸走過一甲子;中華戰略學會以「古寧頭戰役六十周年回顧與檢討」如此尋常的議題,舉辦座談、研討,聚射一段並不尋常的金門戰役,回顧與檢討的背後,也打開了一扇歷史的窗口,記取古寧頭台海第一戰的血淚教訓,戰爭贏了政權,卻輸了人民,兩岸唯有避戰謀和,才可能創造雙贏。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