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建「金烈大橋」有譜仍應積極督導執行
平白虛耗十數年寶貴時間,久久停滯不前的『金烈大橋』隨著新政府上台,已經有了明確之答案,亦且正式浮上檯面,即建橋路線擇定在「北路廊」。就是由金寧鄉轄湖下海口至烈嶼鄉轄后頭海岸,李炷烽縣長對此有感而發,相信這次是「玩真的」,言下之意頗為振奮。
提起建橋一事,過程艱辛心酸,歷經兩位縣長,念茲在茲十餘年,其間載沈載浮,乍隱乍現,雖然綠營執政期間,也曾一度交由國工局介入推動,其後卻以「不符經濟效益」而予擱置,言而無信,究係評估有誤,抑或另有政治因素?局外之人,不難窺出端倪。
其實,推動建橋計劃,縣政團隊未曾懈怠,揮棒與接棒,盡心盡力,民意支持,始終如一。縱然前任縣長陳水在於水頭碼頭豎立偌大建橋看板,不堪風吹雨打太陽曬,已經陳舊破損,有關自籌建橋配合款項無虞匱乏,早已如數到位。換言之,倘若扁政府說到做到,早年核准補助施建,不惟「橋」成「功」就,看到預期效益,僅就建橋經費,至少可以減少國庫三分之一支出。何況時間就是金錢,是非對錯,政客沒有責任嗎?
修橋造路,予民便利,造福社會,有助繁榮地方經濟與長期發展。可謂公私兩宜,應為能為,伊始順應民意,著眼在此,所謂不符「經濟效益」,精準程度令人質疑,洵係操弄之詞,不然,凡十餘年來,為何不見雜音乍現,反而民意強烈要求,希望政府實踐諾言,證諸當初規劃建橋方向,正確無誤,合乎民眾需求,經得起民意檢驗,獲得充分信任與支持。
有云:政策錯誤,比貪污還可怕。言之有徵,屢試不爽,浪費金錢,虛耗時光,盡是為民服務之大忌。就以興建「金烈大橋」為例,前朝咸表不符投資「成本效益」,對比新政府慎重其事,也經縝密評估作業程序,同時提出「經濟結合觀光」之構想方案,進而同意施建,此期間亦且責成行政院政務委員兼任福建省政府主席薛承泰綜理其事,作為上下協調溝通聯繫平台,同一事項,基本理念不同,負責態度不同,用心更不相同,展現出來的服務政績,也就迥然不同,其間道理,不言可喻。
大建設,求發展,此乃金門未來無可取代努力方向,儘管人事交替,任期有限,肯定沒有公僕要讓施政計劃落空,服務績效掛零。薪火傳承,又如田徑賽一般,一棒接一棒,生生不息,大家有目共睹,不祇是「文化立縣」軟體建設持續不斷發揚光大,即使在地方民生基礎建設工程,亦復無日或間,落實推動,有增無減,不曾停滯,軟硬體投資總額,在全國各縣市中,金門名列前茅,去年中央派員實地評比,成績則是全國第二名,遙遙領先其他縣市,故此最需集中力量,相輔相成,相互鼓勵肯定,讓金門各項建設持續向上提昇。
所謂「有譜」,即是建橋計劃底定。投資總金額計需新台幣五十五億元之鉅,工期預計多達四十餘個月之長。誠如薛承泰省主席所說:諸多行政與技術層面問題,猶須週詳進行評估,以期週全、順利、圓滿。事慎於始,求其至善,守住根本,執政可長可久。
也要建議政府公有部門,仍應加快腳步,積極做好相關配套措施,凡事起頭難,過程皆辛苦,有始有終,就是政績,社會大眾期待很快看到動土施工,浮橋早日完成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