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永續河﹑海﹑城之會議談起
金門、桃園及臺東縣於日前共同舉辦「永續河、海、城國際研討會」。會中,與會首長均表示,唯有提出在地紮根的綠色觀光行動,才能形塑地方美學;而來自產、官、學界的菁英與日本、荷蘭及美國的國際知名專家學者,並就此議題,透過深入對話,分享發展觀點與經驗,以期落實永續國土營造的具體行動方案。會後,與會各縣市首長代表等在行政院秘書長林中森的見證下,共同發表宣言:經營河域文化,保育山林溪流,與河川共生;親近自然海岸,激盪黑潮文化,與海洋共舞;活化歷史風華,實踐永續生活,在島嶼慢活。以打造節能減碳、深度體驗的旅遊環境,創造共享共榮的夥伴關係,守護永續國土。
其實遠自民國八十八年,營建署即大力推動「創造城鄉新風貌計畫」,並自九十二年起,藉由競爭型提案機制,鼓勵各縣市政府積極發掘地方特殊景觀,所以在這次會議中,並就桃園縣如何連結大溪、慈湖與角板山資源,經營大嵙崁綠色資產廊帶,發展低碳旅遊環境的新典範;臺東縣如何透過建構臺灣第一條千里海岸步道,落實太平洋左岸的環境美學;而咱金門縣亦就「島嶼‧慢鄉」的概念,在金沙鎮的碧山村,透過聚落再生,分別提出成果心得分享,尤值大書。
我們以為,就上述之宣言內容,不外兩大元素:地方特色與生態。只有地方特色,才有可能型造故事性與地方性,進而鼓動經濟活動。如日前在南高雄橋頭鄉,即以「花田喜事、情覓橋頭」為題,開始一系列的賞花活動;為配合農業轉型,創造地方休耕田的利用效益,高雄縣府補助橋頭鄉於農田休耕期,種植觀賞花卉形成花海,不但吸引觀光人潮,獲選為全國十大花田,也創造上千萬元的商機。然而在這榮景的背後其實是具有本文所述之二大元素在內的,且藉由其規劃性,一種經濟性的規劃;在這片廣達60公頃的花田上,分為五大賞花區,分別位於捷運青埔站、甲樹路、里林東路和白樹路田地,大波斯菊花田並規劃有「日進斗金」、「笑迎財神」與「萬里長虹」等不同圖騰,讓花海景致更加精采,且增添了動態經濟的誘因。
而生態城市則是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畫中提出的概念。從那時起,全世界具有遠大理想的學者,均致力於創造一個未來世界的模範,使城市自然化、生態化、低碳化。如同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這個原本是重工業、空氣汙染的城市;這座昔日以鋼鐵、煤炭、水泥聞名的重工業城市,正在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中,以「綠色」二字為目標,透過建設綠色港口、綠色產業、綠色城市,探索一條「綠色成長」之路。為了實現綠色產業的發展目標,曹妃甸工業區這片投資熱土,已經拒絕各類高耗低能、汙染較重的投資項目達人民幣上百億元,正是透視了生態城市才是未來生存契機之所在。
從上述之例子,我們以為,儘管如何打造金門之議題紛如糾結,但只要切記本文論述之兩大要素;地方特色與生態,則雖不成也不至於敗也。因此,如何落實「永續河、海、城」之遠大前景,其實就在於如何發掘金門特色,及如何落實生態城市之規劃,從最基本之住家草坪景觀,到節能減碳之功能規劃,凡此,均唯主事者之遠見與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