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金廈大橋的建與不建﹗
近幾年,打造海西的勢頭正熱,因為中國國務院的政策定調,福建、浙江、廣東、江西等二十多處城市都在大打海西牌。海西已經成為中國下一波經濟發展重點,而發展海西首要解決的便是交通問題。繼金廈提出的金廈(嶝)大橋後,後起之秀│平潭也喊出了興建海底隧道的構想。在金廈大橋猶被行政院吳敦義院長定調為「不合時宜」的當下,陸方此一大躍進式的政策思維,著實令我們大開眼界。
據報導,陸方計畫在台灣海峽最近的地方新竹和福建平潭島之間,興建一百二十二公里的海底隧道,屆時從新竹到平潭只要一小時,再連結上大陸鐵路,大大縮短台灣商品前進中國的時間;陸方釋出善意表示興建技術沒問題,能不能建得成還得看兩岸未來如何協商了。此一構想,似乎要比金廈(嶝)大橋來得更為有利,金門想要藉海西的東風崛起,顯然得更該加把勁了。
從地緣政治來看,金門與大陸海西經濟區緊密相連,為了金門擁有更大經濟上的自主及發展空間,並加強金門與海西經濟區的交流互利,興建金廈大橋勢在必行。金廈大橋的興建影響金門發展至鉅,馬英九總統對此傾向支持,但是,行政院吳敦義院長卻直接表明「不合時宜」。他認為,若興建將成為台灣和大陸領土「首度接壤」,會引發政治聯想。我們則認為,避談興建金廈大橋完全是「視野短,格局小」的夜郎格局。
首先,我們必須理解,興建金廈大橋不合時宜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是兩岸、金廈多數人民的願望,或僅是減少國內政爭的必要手段?日前,政論家南方朔重砲抨擊馬總統「沒智慧、沒能力、沒本事」,最大的原由便在於當前的執政團隊總不願意去堅持對的事,對於錯的事又妥協過了頭;此一退縮性格,搞得國會席次明顯居於弱勢的在野黨愈來愈像霸主,而本應該強大的執政黨卻愈來愈像「飯桶」。沒有人反對「擱置爭議」,但擱置爭議的結果如是令政務空轉、專業棄守,那和扁政府的「口號治國」也就沒啥兩樣了。
大陸可以在全國地圖集裡憑空畫出一條「京台高速公路」,為什麼我們的行政首長會認為興建兩岸大橋不合時宜?兩岸政府或因政體、教育的迥異,而有著思維邏輯的不同,但站在兩岸和平、民族共榮這個始點上,政策思維竟有如此的雲泥之差;這是否正印證了傳說中的那句話:大陸領導看的是下個世紀;台灣政客只關心下次選舉?
平情而論,金廈大橋的作用不僅在交通上,對於兩岸、國際人士,以及區域情感及心理,均有良性影響。橋可建立政經溝通管道,並扮演緩衝區的角色,進而影響到區域的精神和政治整合。在經濟上,橋會影響到雙邊的資金、貿易與旅遊往來;經濟的交流整合,也有助於政治的整合。金廈大橋將使台灣經濟直通珠、長江三角與深圳特區,進行更深廣的合作與競爭;更可以金廈經濟繁榮圈為樞紐,擴散成為西太平洋最強的經濟發展體。
完成一個小目標,會把自己推向一個大目標;牽動一根小指頭,身體自然會跟著走。金廈大橋也好,海底隧道也罷,我們該給自己一個「先試先行」的機會,而不只是甘於當一個「不做不錯」的歷史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