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環境保護亟待兩岸密切合作

發布日期:
點閱率:598

金門與廈門僅有一水之隔,隨著兩岸關係的進展,交流互動日益頻繁,同為離島的金、廈兩門更是彼此聲息相聞。在環境保護的領域上,亦有賴雙方密切合作,方能克竟其功。昨日兩岸三地環保專業人士在金門齊聚一堂,相信只是彼此密切合作的開端,至盼有司部門能持續在相關工作上努力,並將舞台向兩岸延伸,讓金門成為聚焦兩岸環保議題的核心點,未來更希望能定期在金門舉辦環保「高峰會」。
金門雖孤懸海外,卻是中華民國境內環境保護程度最高,生態遭受破壞程度較低的獨特區域,然而,由於金門與中國大陸僅有一水之隔,許多外在因素無法「操之在我」,例如海流、季風,甚至日前發生在峰上海域的貨船擱淺事件,都不是相關單位或我方獨力得以控制,也因此益發突顯昨日兩岸三地環保專業人士交流活動的重要性。
以空氣污染為例,金門地區既有之污染源並不多,車流量少、工程量也不大,但卻陸續傳出空氣品質不佳訊息,主要原因在於受到天氣與大氣環流影響,致使飄溢至金門上空的污染物不易散去,導致不良指數飆高。再以灘岸上的海漂垃圾為例,不論地區官、民各界動員多少力量,每次總能在岸際清出不少垃圾。這些「外來」的污染,通常無法「操之在我」,必須透過兩岸協商,從「源頭」進行污染減量,方能解決問題。
此外,日昨在金門峰上海域發生的大陸貨船擱淺、沈船事件,連日來經過地區官兵、當地里民與地區環保單位的全力動員,清污工作進度超前,過程中不但重現了戰地政務時期「軍民一家」的團結精神,單一事件亦考驗著地區相關單位的應變機制與動員能量,同時也讓我們省思,此類完全無法預測、更無從防範的意外事故,可能對地區造成的影響。
事實上,金門地區「內生」的污染,近年來有環保單位積極推動垃圾分類、減量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已頗具成效,從各鄉鎮公所歷年統計的垃圾回收情形也可見一斑,而針對固定污染源的監控,也一定程度抑制了污染程度的擴散。然而,來自對岸隨著氣流、海流漂送到金門來的「外生」污染源,則非我方或任何單位可以操控,甚至是難以預測。欲解決問題,唯有加強兩岸環保界的交流、互動,以及彼此的密切合作,協調對岸有司部門加強污染查察,控制可能外漂的各種污染源,方能從源頭將問題徹底解決。
從1978年所謂「改革開放」算起,對岸迄今已有超過30年的高速發展,雖然在經濟成長上繳出了亮眼的成績單,卻在其他部分付出了沈重的代價,環境的污染就是其中之一。昨日的兩岸環保人士專業交流,並不是金門首次,相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隨著彼此關係的日益緊密,類似的溝通與交流,不但意義深遠,也有必要進一步加以「常態化」,尤其對岸正積極推動「海峽西岸經濟區」綜合開發,金門與廈門以及對岸「海西區」各大城市,都有可供彼此相互學習之處。
我們認為,類似昨日的專業交流,未來應該在金門定期舉行,而環保相關議題也應儘早納入兩岸「兩會」協商議題,不但要為金門「外生」污染斷根,更應該透過常態化的交流,進一步讓金門成為兩岸環境保育議題的聚焦核心,共同為保護自然環境與生態再添一份力量。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