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星星故鄉和平光芒

發布日期:
點閱率:657

出這樣一本展現戰地星空、金門人軍事成就,但亦必須面對軍中人事的書,需要很大的勇氣!《戰地英豪‧金門將軍錄》的出版,再次向世人詮解傳遞了一個「文治武功」、「和平價值」的金門!
由金門籍文史作家、實踐大學副教授張火木撰述,福建省政府與金門縣文化局指導,金酒公司贊助,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出版的《戰地英豪‧金門將軍錄》,「一二三自由日,配合「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2010鄉訊人物新春鄉酒宴」,在新莊市「大宅門」庭園餐廳舉行新書發表會,國策顧問李錫奇、行政院政務委員兼福建省政府主席薛承泰、金門縣長李沃士、金門日報社長黃雅芬、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理事長許丕華以及書作者張火木,被書寫的將軍張家生、白永成、翁鵬飛等,與一百六十多位赴會的「鄉訊人物」,鄉情盛會,激動與感動之餘,共同見證了走過烽火歲月,發出和平光芒,一個「星星的故鄉」的悲與喜。
祖籍金門的博士生導師、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會長陳慶元,研究中國沿海十多個島縣的人文生態,驚訝地發現面積僅一百五十平方公里的金門,歷代出進士四十三人,還包括三位難度高的武進士;最早倡議「金門學」研究的北京大學客座教授龔鵬程,眼中孤懸廈門外海的金門「曾有海盜來往,但也有大儒駐足」、「可能從來沒有一個地方,人文傳統與軍事力量,如此深刻緊密地纏結為一體」;文史工作者黃振良與陳炳容從武績面觀察,抗倭名將俞大猷、明鄭要臣洪旭、起義抗清的林習山、韜略過人的周全斌、提督軍門楊華、功勳彪炳的李光顯、封侯揚威的邱良功、馳騁海疆的文應舉、戰無不勝的蔡攀龍等,加上「九里三提督,百步一總兵」的盛況,「證明金門人既有讀書治世之才,也有上馬下海之略,復有經貿理財之策」。
古代出進士四十三人,自宋淳元三年(西元九九二),陽翟人陳綱登科第贏得「開同進士」之譽,迄今已過了一千年,進士之外,依二○○九年十二月出版的續修《金門縣志》載,自一九五八年林高茂獲美國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學位迄二○○八年李曉青獲國立成功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止,海內外金門人擁有博士學位者,達三百零四人。
一九九二年元旦,金門縣政府在浯江溪的濱海公園,樹立「進士牆」,再又打破生人不立碑的禁忌,刻寫「博士壁」;「進士牆」、「博士壁」外,再有鄉人提出「將軍碑」或「將軍榜」構想,但因立碑彰顯「功名」存在不少雜音,且多數仍身在軍中的將領牽涉敏感人事也尚難定論,以致「將軍碑」、「將軍榜」仍難產。
張火木經長時間追索、記錄,也歷一番辛苦折衝、溝通始出版的《戰地英豪‧金門將軍錄》,擺脫爭議,純粹從鄉親鄉情及文史紀錄的角度、情感出發,收錄了一九八五年至二○○八年顏忠誠而洪志安,包括七位中將、三十九位少將的傳略,並著重於將軍們奮鬥歷程、家鄉的聯繫與情感,因此,指導單位金門文化局的局長李錫隆作序時強調此書「介紹這塊土地孕育而生的軍旅幹才,希望從中發現金籍將軍的人格特質」,又述及「文字內容雖屬於個人式的人物簡歷,亦可從中瞭解軍事人才培育不易的事實」,而最大立意,在於自古以來「文治武功」是國家社會邁向盛世的重要基石,「金門要發揮治理盛世的影響力,非靠人才不可」。
「一將功成萬骨枯」,《戰地英豪‧金門將軍錄》在「星星的故鄉」榮光背後,反照的卻又是長處戰爭、戰亂、戰地背後,半世紀來難以數計的金門人「從軍報國」異鄉路、血淚史。「文治武功,盛世基石」,我們肯定「將軍錄」的出版,我們更要發出「遠離戰爭、追求和平」的普世價值,讓「星星的故鄉」,也能發射和平的光芒。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