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明初四接神日秉持善念迎新局﹗

發布日期:
點閱率:619

經過了除夕、正月初一到初二的煩忙與喧嘩,今天初三則是睏阿飽的日子,而明天初四則是個該收心的日子;民間慣稱明日為「接神日」。諸神於去年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返天庭述職,向玉皇大帝報告人間的善惡後,須於明日收假回到人間繼續享受香火,繼續執行考核眾生禍福善惡的工作。初四日在禮俗上有以下的講究:
時程上,要「送神早,接神遲。」送神一般在大清早,而接神則在下午四點以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講究,可能是希望神仙們的國定假日長一點,也留給諸神一個好印象,在新的一年裡,可以庇佑平安、心想事成。「接神」又稱為「請神」。請神須先燒化印有甲馬、天兵圖記的金紙,意在派遣天兵、神馬恭迎眾神下界;燒完甲馬後再燒香祭拜,拜好了才燒壽金、四方金(刈金),並燃放鞭炮,迎接眾家神明回到人間工作。
氣候上,為「送神風,接神雨」。在台灣的習俗中,從臘月二十四日「送神日」開始,便稱為「入年關」;習俗上認為,送神這天會起大風,表示風神壯威助行,讓神仙們「一路順風」安抵天庭述職。正月初四接神這天,則多半會下雨,代表雨神灑塵相迎,歡迎眾神回返人間。如此風送、雨接的,既呼應天候,更切合人間禮節,神人皆喜。
最後,是要顧到最基本的民生問題,「初四頓頓飽」。正月初五是百業開工的吉日,也是財神爺的生日;在財神生日的前一天,家家戶戶都得準備祭品、操辦酒席,為財神賀辰。加上明天也要準備接神的供品,飯菜自然更加豐盛,所以人們便說,初四這天可以大魚大肉、頓頓飽食。此一習俗既禮敬了神仙,更兼顧了肚皮,最是實際。
觀諸以上這些禮俗,其實是我們澈底的把神擬人化了!諸如:要注意神仙們休假的心理狀態,不能虧待;要下點雨表示洗塵恭迎;最後是神仙爽快了,人也要照顧,開工在即,不先把五臟廟照顧好,又如何能迎接新一年的工作及挑戰?
俗話說:「有燒香,有保庇。」不管是神格還是人性,其實都是需要討好的。「討好」不在巧言令色、諂媚阿諛,而在力行「還人心願,如還己心願;日行一善,焉無福至」的善念。對神好,意在修自我的福報,對人,亦復如是!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