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大橋何辜還金門人一個公道

發布日期:
點閱率:778

──平議「泛政治化」的反對興建金門大橋言論
〈如果在大小金門搭一條橋/濬深後浦海成良港〉、〈大小金門造橋與防波堤位置圖〉,攤開早已泛黃、一九九○年九月六日出刊的《金門報導》社區報第四期,旅台教師許全金提筆上陣率先演出「三民主義模範縣金門的過去現在與未來:72億經建金門‧地方人獻議篇〉跨版專題,五、六千字的論述,間雜其中的「大小金門造橋」異想文圖,特別引人側目,他提及這座橋一旦造成,「不止對金門經濟、交通發展有實質意義,就是對中國日後發展也有極大助益」,他的想法是,「金烈大橋」後,「將來再由小金門和大陸廈門搭建一座橋,屆時,金門的政治、經濟意義就更可觀了」。
沒有人可以預想得見,戒嚴軍管、風雨飄搖時期,那位最早勇於突發奇想拋出「金烈大橋」概念的教師,「紙上造橋」在二十年後竟築夢踏實;二○一○年二月二十五日,行政院院會通過「金門大橋建設計畫」總經費五十七億元,預計年底施工,全長五點三四公里,工程期約四年半、五十三個月,至此,歷政治改朝換代、浮浮沉沉的「選舉浮橋」終於以「浮出水面」之姿拍板定案!但「泛政治化」的反對言論也隨之而生,「為金廈大橋舖路?」、「重『金』建橋,八八災民嘆不平」、「民進黨團,反對建金門大橋」,其中民進黨立委賴清德更指出「行政院通過『金門大橋建設計畫』,只是為了一圓馬英九總統的『統一大夢』;否則,國內還有那麼多急迫的建設與需求,而大金門僅六萬人,小金門只有五千人,花五十七億元蓋金門大橋的經濟效益是否值得,社會自有公斷」。
質疑「傾中」的反對言論,迫使行政院、金門地方首長出面澄清,行政院政務委員薛承泰強調「金門大橋」著眼於「三分交通、七分觀光」;金門縣長李沃士說明「金門大橋」是金門六十年來最重要的工程,著眼在觀光,興建後是金門重要地標,也可以照顧小金門鄉親,尤其是在緊急醫療的需求面,再是就經濟考量,能帶動大橋兩端區域整體開發,也能降低水電成本。至於與為「金廈大橋」舖路,薛承泰表示金門鄉親確實有些想法,「但和政策沒有關係」,交通部次長陳威仁也澄清,交通部接到的任務,是協助金門縣政府建立大小金門間的「金門大橋」,「沒有所謂金廈大橋這回事」。
金門,已經很久沒有「戰爭」了;此次卻為了一座等待了二十年之久、原本美事一樁的「金門大橋」,再次激發了一場「言論戰爭」、「前方、後方戰爭」,元宵節那一天,古寧頭旅台李氏宗親迎爐遶境祈安,住泰山的李錫潤不惜發出「賴清德,民國三十八年你在哪裡?要宗、鄉親一人一信給民進黨、反對建橋的立委賴清德,表達金門人長期被漠視、遺忘的心聲;律師黃怡騰、學者洪國興等人也以投書方式表達金門人的立場,洪國興刊在三月二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版的〈我有話說:還金門人公道〉,立論不卑不亢,「金門大橋建設經費五十餘億元,尚有金門自籌三分之一,中央政府負擔四十億元,就算是還金門百姓犧牲生命財產的一個公道,可以嗎?何況金門大橋係以觀光為主軸,七分觀光、三分交通,以吸引國際人士來金門觀光,間接促進台灣觀光產業的發展。綜合以上原因,難道還要反對興建金門大橋嗎?」
醫療、交通、觀光等面向思考外,政府早已解嚴,結束動員戡亂時期,也開放與大陸探親、經貿交流多年,並已實施小三通、大三通,陸客來台將破百萬,就算金烈間的「金門大橋」未來聯結金嶝間的「金廈和平大橋」,遠離戰爭、追求和平,中央與地方又有何顧忌、有何不可?金門籍國際知名土木結構學者、雲科大校長楊永斌於一九九四年即發出「工程的本質是科學的,是實事求是的」、「橋樑所代表的就是溝通,就是善意」、「金廈和平大橋是對等的」……。
別再逼飽經戰火摧殘、離亂的金門人走入另一場「戰爭」。金門大橋何辜、金廈和平大橋何辜,還金門人一個公道!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