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土地飆漲現象的省察

發布日期:
點閱率:1,231

報載,國內都會區房價居高不下,相較之下,離島土地低度開發,引發立委不滿,因此提案修改「離島建設條例」,要求放寬買賣,不受都市計畫法令規定;但也有立委認為像金門稅收比本島部份縣市高,反而應該減少補助。而近日台灣某大報亦指出,土地飆漲風吹到金門,財團、投機客匯集到金門買地「養地」,據金門縣地政局統計,去年金門土地交易面積,有四分之一被台灣人買走,金門土地漲幅現已高達兩倍,而農地的飆漲更是「畸型」,以前一塊一千平方公尺的農地一、兩百萬元,現在飆到四、五百萬元,許多賣家還惜售,擺明了許多投資客在金門買地都放著「養地」,帶動金門土地的飆漲。
金門現正處發展中的瓶頸;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土地開發密度過低,滾動不了內需經濟,致使所有的瑰麗願景都淪為紙上談兵;而潛在的危機卻是,財團、投機客正大肆在金門圈地、養地,助長了新一波的房地價的漲幅。就如許多鄉親所喟嘆的:金門明明賺吃不容易,那麼高的房價實在沒什麼道理。
事實上,「高房價」已經是全球各國的共通問題。理論上,高房價地區皆有一個共通特性:人多。人口越多的地方,就越能帶動該地的房價,像日本、香港這些人口超密集的地區的精華地段,每坪單價從台幣二、三百萬元起跳,以這樣的水準來看,金門的房地價還算是便宜的了,但金門顯然缺乏高房價的特徵│人多。就實務而言,金門房地供需的失衡只源於人為的預期及炒作,而這樣的情況,並不利於金門的永續發展,抑或我們將可斷言:金門的未來,可能壟斷在投資客的手裡,因為手裡沒有籌碼,未來可能連發言權都沒有!
如何遏抑人為的炒作?以現行法令,似乎無法可管。房價問題的根源,既然來自於少數人的屯積,那麼要解決問題,就必然要對症下藥,才會藥到病除。就如行政院吳敦義院長先前提出的,「限期開發,否則要收回。」但這也僅限於國有地買賣,在私經濟的領域裡,似乎很難用法律做出限制。但就在吳敦義院長下令國產局停賣台北市菁華區土地的同時,就有學者提出,據平均地權條例第三條、第二十六條規定,未依法建築使用,或其地上建築物價值不及所占基地申報地價百分之十,地方政府可劃定區域限期重建、改建。意即,政府有權力對空地限期開發,直轄市在二年內、一般縣市在三年內要開發,如果地面的建築物低於土地申報地價的百分之五十,地方政府可徵收空地稅,或「照價收買」。基此,對於地價失控的現象,並非無法可管,只是政府願不願意用此「重典」。
目前金門地價的飆漲狀況,或正符合了「既期侍,又怕受傷害」的心理,許多人看好金門的未來,投資金門,自然是件好事;但若完全不予管控,以後的惡果,自然得由我們自己承受。
總之,現階段金門的建設與進步可以奠基於因勢利導、大勢所趨,卻不能不慎重面對土地飆漲現象下的危機與影響。在我們指望完成金門諸多瑰麗願景的當下,必須清楚的知道:腳下的土地正產生著根本質素的變化,而恰如其分的掌握這股脈動,圖謀極大化的公共利益發展,正考驗著我們的智慧!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