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發展環境扎根文創實力﹗
金門縣文化局舉辦的「文化金門.文創開門」特展日前在浯江書院開鑼,展開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工藝技術、數位藝術四大類型活動,希望帶動民眾從一千六百多年文化中「深耕軟實力、發現新價值」。文化創意產業近年來儼然成為顯學,有道是:「文化是門好生意!」似乎只要沾上文化的邊,一切都將變得無往不利,果真如此嗎?
文化創意產業的思維源自「文化產業」,這是一九四七年由歐洲法蘭克福學派提出的經濟學術語,雖然當時是以批判的角度來定義解釋,但卻預見了「文化元素一旦與現代科技結合形成工業體系,就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社會的力量」,也因此創造了一個新的產業概念。的確,文化的影響力是無遠弗屆的,任何習以為常、心神所往,有形、無形的東西都可以稱為文化;而文化力量的強大,便在於它擁有一種集體認同的魅力。
我們常說,要打造文化金門。事實上,近幾年來金門在文化上的耕耘頗深,我們也堅信因為公部門的重視與群體的覺醒,金門終踏上文化島嶼之路,但金門的文化和產業之間,似乎仍少了創意的鏈結。
眾所周知,文化局一年可以出版上百本著作,而民間實則維持不了一家現代化書店的營運。這不能歸咎於公部門辦事不力,而是發展環境的弱化,短時間誰都無能為力。因為金門的消費市場產生不了書店的經濟規模量體,縱若勉力搞出一間書店,亦屬枉然。
我們必須理解,金門產業發展的瓶頸當在消費量體的不足,但在地球村及網路時代裡,這些並非無法克服的障礙,現在問題只剩下,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文創商品?又何種文創產業能支撐金門文化的永續。想當然耳,多數人會想到金酒。金酒固是台灣白酒的NO1,但投諸廣大的消費市場,影響力仍十分有限。要擴大產業的影響力,只能訴諸「全民運動」,而全民運動便是文化底蘊的扎根、延伸與無限擴展。金酒目前正處於產業的高峰,在高峰上,當有不同的視野看到自己的缺點;金酒理應在產業鏈上加上更多的文化元素,不為和他人拚,卻為樹立永續的獨特性,唯有獨特性才能積累文化的底蘊,當多數人們認定金酒產業是文化品牌時,才是真正的成功。
再者,文化品牌固然需要累積,但創新、與時俱進卻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我們常認為金門特色無邊,但要具體而微到產業面,恐怕亦難脫菜刀、貢糖、高粱酒、陶瓷、麵線、一條根、牛肉乾等範疇,這些產業固然是金門的資產,但要讓其產生「巨大的影響社會的力量」,似乎不是以當下的商品型態,強推幾回商展或活動就能竟其功的。相較下,金門各鄉鎮有其特殊的歷史文化及產業背景,如烈嶼的風雞、金湖的海濱、金城的坑道、金寧的石蚵、金沙的糕餅等等,若我們依此打造出一處金門意象館呢?不側重原有形體的展示,卻在創新商品的延伸,如此,金門的文創產業群聚當能取得更重大的發展意義。
總之,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創意絕非專業,而是心靈的認同,唯有在我們認同這塊土地的同時,文創產業才能真正的扎根結果;而公部門該做的,只是經營好發展環境,適時的點燃文化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