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故事行銷金門﹗
在兩岸對峙年代有「地下希爾頓」之稱的金門「迎賓館」,於四月二十日重新開幕,變身為戰地和勞軍文化的展館,館內重現了已故軍中情人鄧麗君「君在前哨」風采,展出多幅鄧麗君勞軍照片、播映其勞軍影片,讓參訪遊客可以進入時光隧道,深入了解金門勞軍文化。無獨有偶的,高雄市鼓山區河西一路田町倉庫的「鄧麗君紀念文物館」,也於四月二十二日開幕,館內有她的演出服裝、收藏品、睡過的床與在法國開過的賓士車,並呈現當時的客廳、餐廳,另有簡報室播放從出生到成為巨星過程,就連她回台灣陪媽媽打麻將的桌子也一併展出,目前僅開放十五人以上參觀,須事先預約,幾乎天天爆滿,多數為大陸團。以上兩則訊息都是藉名人行銷地方的案例,相較下,高雄市顯然搞得更有聲有色,金門要將小鄧變成觀光賣點,還需要更多元素的加持。
金門曾是兩岸對峙時期的反共堡壘,因為這個歷史因緣而衍生的戰地故事自然不在少數,鄧麗君也好,任何名人軼事也罷,金門自然還有很多雋永的故事待我們去發掘與行銷。
近幾年,文化局在一直有系統的整理、出版金門的文獻史料及故事,希望藉由不同的藝文表現形式,讓金門的特色元素可以雋永的傳承下去,而培養在地「說故事」的能力,應是行銷金門的關鍵軟實力之一。在缺乏聲光影媒娛樂的年代裡,老人家飯後的說古,就是孩童們最佳的文化訊息來源及消遣;曾幾何時,因為傳媒的普及,人們逐漸喪失親密互動與溝通交流的能力,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心靈的疏離,更可能是對鄉土認同的失落與陌生。我們以為,金門的故事不僅止於官方說法,有更多珍貴的記憶及元素是值得永久保存的,如果我們冀望「金門遊」可以變成一種潮流,便先要確保金門有沒有足夠的元素可以吸引遊客專程而來。
在此,我們特別要強調目的型客層的開拓。金門開放觀光近二十年,旅遊人口一直沒有多大的起伏,因為小三通而遽增的遊客,也不興在金門留下太多足跡,或許便是因為金門沒有吸引他們非留下來不可的東西。在此,我們提出故事行銷的概念。
當下旅遊市場供過於求,顧客轉向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追求消費的認同感與參與感。而在尋求的過程中,為產品找到故事、建立情境遠比減價來得有效。說故事本身,就是娛樂、導引、告知和說服的最佳工具。說故事能創造親和力,讓理性的論證,更有可能被聽到。消費訊息是雜亂而善變的,如果我們不能勾勒雋永一致的意象與故事,如何訴求非來金門不可的理由?
民國九十三年九月,著名藝術家蔡國強策展的「金門碉堡藝術館-十八個展」曾提出一個行銷口號,「為什麼不來金門?」,今日我們一樣要反問,「為什麼要來金門?」體察金門的現況,不是缺乏旅遊元素,而是少了行銷自我、與市場接軌的能力,以及革變興替的心。
總之,行銷金門不能指望「賣感覺」,而要思考如何「賣故事」來賺錢。連結消費者的真實感與參與感,該是「故事行銷」能否成功的關鍵,我們可以細微的檢視名人履痕、重建復古情境,猶如追尋遙遠的童稚感動一般,只有先感動自己,才可能感動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