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議題要攤在陽光下
綜觀金門近幾年發展,國立金門技術學院的成長茁壯,帶動金門繁榮發展功不可沒,不但成為鄉親進修高等學府的主要管道,招收台灣學生來金就讀,也初步發揮教育產業功效,活絡金門各行各業商機,促使學校附近地段欣欣向榮,地價水漲船高。更重要的是,透過當地學術平台匯聚專業技術,縣政發展亦能結合大學知識能量,推動縣政績效向上提升。金門技術學院稱得上是鄉親的幸福與驕傲。
在省主席薛承泰、縣長李沃士、議長王再生以及金門各界的支持下,金門技術學院再接再厲,八月一日即將升格為金門大學。李沃士縣長日前在縣議會的施政報告中指出,期望金門大學能起帶頭作用,進一步繁榮金門,未來朝向大學島、兩岸高等教育島目標邁進。然而縣府有一筆配合改名金門大學卓越計畫三億元預算案,卻遭到部分議員質疑其運用之正當性與合理性,主張將計畫退回。此舉已令關心金門高等教育發展人士憂心不已,擔心改名大學可能功虧一簣,甚至胎死腹中,值得關注。
議員身為民意代表,為民喉舌,質疑三億元卓越計畫預算用途,絕對有其正當性,也是對選民負責的態度,值得肯定。綜觀議員們針對這筆高達三億元基金所提出的質疑,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金沙校區遲遲未能實質進駐。二、師資不足問題為何由縣府編預算買單。三、金門高職招生名額為何缺招。坦言之,這三個問題只要充分溝通,要創造雙贏並不是難事。
首先,不論哪所學校或單位,欲進駐金沙校區,都必須先行整修原先不堪使用的瑕疵館舍,因此,該筆三億元基金,有近三分之一的預算就是用在整修工程上面。議員一方面要求盡快進駐,卻又不讓工程預算通過,豈非要巧婦勉為無米炊。師資部分,據了解,金技院先前曾多次向教育部力爭教師員額,但因近年來國庫窘困,加上教育部基於「少子化」趨勢, 2008年起即凍結員額,該案因此遭擱置。事實上,此次金技院得以通過審查改名大學,其中最重要的關鍵之一,就是這項「卓越計畫」,展現了地方政府與民意的強烈支持,才能說服教育部同意在一個戶籍人口不及十萬的離島設置國立大學。至於改大後高中、職招生員額問題,先前本報也透過社論提出呼籲,建議金中「直升金大」能夠「名額外加」,同時讓未來的金門大學保留一定技術類科系員額以招收高職畢業生。相信只要地方上能凝聚共識,這些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教育產業」是一項兼具教育、文化與經濟綜效的投資,且有短、中、長期三種綜合收益,短期來說,學生人數的增加,當能帶動一地之經濟發展,中長期而言,尤其高等教育學府,往往是培育地方人才的搖籃。此刻尚有陸生來台的利多。縣長李沃士將「大學島」列為施政主軸之一,毋寧是一項深具遠見的決策。
李縣長上任雖不足半年,政績卻已卓然有成,尤其金門技術學院升格為國立大學,更是成就大學島願景的重要一步。目前教育部雖已通過改名金門大學的審查,然改大計劃書卻仍在行政院進行最後審議,尚未完全定案,此時正是緊要關頭,任何的意外或插曲,都可能造成強大的破壞力,茲事體大。因此,我們必須誠懇呼籲,縣府與金門技術學院應詳盡向議會說明計畫內容與運用情形,也建議議會儘快排定相關議程,讓縣府官員與金技院校長有機會列席專案說明,將公共政策與資源分配議題攤在陽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