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選賢與能」成為真實的踐履﹗
再過幾天就是村里長與鄉鎮民代表的選舉了,一反以往選舉予人熱力十足的印象,此回的選舉顯得平靜許多;不但少見宣傳車,連傳單或選舉旗幟都省了。有人以為,這類型的基層選舉重在候選人平素的經營,選舉廣告能免則免;也有另一種說法是,別看表面波瀾不興,實則是鴨子划水,該打點、布樁的早就定位了,就等投票日見真章了。就連金門地檢署也表示,情資顯示,有人企圖透過現金、招待旅遊等方式買票,查賄行動接近收網。
縱觀本次選舉,在三十七名應選村里長中,便有十一人同額競選,意即「登記即當選」;在我們羨慕這些「篤定當選」村里長的同時,卻也不能忽視他們平素經營基層的地道與用心。鄉鎮民代表部分,則有六十五人角逐四十三個應選名額,當選比例雖然不低,但鄉鎮民代表的表現舞台本屬有限,再加上代表會屬合議制、鄉鎮自有財源有限等因素,代表們想要大展拳腳、有所建樹,贏得選民最終的支持,卻不是那麼容易。也因此,諸如這類的基層選舉總難脫卸「買票當選,不買落選」的耳語與傳言,深究思量,竟是非戰之罪。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式各樣的選舉中,都見到候選人打著「以里長伯的精神服務選民」的旗幟,可見「里長伯」貼近人群的服務已深植人心。民眾會信服一個大小事都會管,總在我們四周打轉的里長伯,卻不見得會去相信他種的公職人員及民意代表能做到多細微貼心的服務。有研究認為,台灣持續近五年的高失業率下,與基層里長選舉參選人數暴增之間,存有因果關係,但在金門這樣的推論似乎很難成立。因為在金門幹村里長,沒有熱忱幾乎是很難做下去的;我們經常看到村里長主動介入鄉里的紅白事,並包辦許多吃力不討好的瑣事及雜務,對多數鄉親而言,村里長們之於地方事務的角色,絕非只是跑行程而已,而是扎根於斯、服務於斯的水牛精神的澈底實踐。反之,鄉鎮民代表雖然擁有相同的服務對象,表現卻不是那麼的討喜,這可能是因為鄉鎮公共事務的相對萎縮,更可能是縣府已包辦了太多的公共事務,致令他們在工作開展上有些力不從心。但不論如何,這類的基層選舉對我們仍是密切而重要的,因為對村里長及鄉鎮民代表而言,「走基層」絕不只是嘴上說說而已,而是要實實在在的,一步一腳印的去實踐。
對於乾淨選舉,已有許多人談了許多。我們不認為因為持續、反覆的籲請就能讓賄選消聲匿跡;或許,我們該溯本追源的去省思,為什麼要選舉?選這些人有什麼意義?如若沒有作用,有什麼改善之道?亦或是任何有效的監督武器。如果以上這些問題都沒有確切的答案,當然可以得出:我們的選舉並不成熟,或仍存有賄選條件的結論。
總之,對於當下的民主選舉,我們總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候選人不打高空、不做無謂的口號宣傳,勤走基層,訴求基層實力的回饋與支持;憂的是,暗地裡金錢仍主導著選舉的成敗,投票只是表象,沈淪的,是已然將賄選罪惡合理化、視為正常化的心靈。殷盼「選賢與能」不再只是應景的選舉口號,而是生活中務實的踐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