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大學應全力爭取全體鄉親支持
歷經多年期待,離島第一所大學「國立金門大學」預定於八月一日掛牌誕生,這所背負金門自古文風鼎盛歷史承傳的大學,也將肩負著儲備未來金門發展的知識寶泉,正名為大學,即是全體海內外金門鄉親共同殷盼的結果。
事實上,改名大學的過程中困難重重,特別是來自各大學資深教授所組成的委員會中多所質疑的是,如何在政府財政困難中辦好一所具特色的大學。幸府會首長親臨釋疑,並具體提出改名大學補助措施,及提出以金門大學島藍圖、提昇全島自高教至基礎教育投資之發展方向,最後終獲委員青睞同意升格。對於一個仍在成長的學校而言,不論是師資、生源與學術發展當然無法與台大、成大根基穩固的大學相比擬,且必須在財務、少子化等不利環境中逆勢發展,自有其不易之處。教育部委員會同意改名,除來自於政策指引外,最主要即是得力於地方府會與民眾的支持奧援,化解各種疑慮而取得這張門票。
近日有關改大三億元補助案仍遭擱置,地方各種不同意見競相表達,認為地方政府不應對國立大學給予補助,並比擬於金門大橋之興建須由地方籌措大筆資金,是中央漠視離島需求。實際上,教育乃百年大計,絕非一蹴可幾,身為國家教育發展龍頭的高等教育,必須經由長時間的投資與培育,才能漸次獲得成果;作為學術、人才養成的大學,其價值亦無法論斤賣兩,因大學是「一切知識與科學、事實與原理、探索與發現、實驗與思索的力量」,同時,她也是「訓練和培養人類的智慧的機構,其講授的知識不應只是操作技能的發展,而是一種理性的訓練」。一所大學的設立,亦不能僅以表面的數據評估其價值,而忽略其所帶來的更大的效益與潛在的功能。特別是一所國立大學,她的校園、設備、人員等投資,均來自於國家,不單是設立時的投資,往後五十年、百年均為持續投資、中央挹注經費的機關,然其所帶動的卻不止是地方的學術發展與知識來源,更是繁榮產業、培育優質人才、創造未來競爭力的最佳保證。
國立金門技術學院整體投資已超過三十億元以上,在未來國立金門大學時期,每年預算因師生人數增長均將逐年提高。然而,本次改制大學的但書卻是中央不給予「師資員額」、不提高補助金額比例,在國家整體財政不佳及師資凍結的前提下,國立金門大學是在如此艱困的條件中給予機會誕生!因此,相形之下,來自於外界的捐助,特別是地方的財力支援即是她誕生及初步成長的最大助力之一。各界對金門大學的期待自有其不同的要求與解讀,這亦呼應了一所大學對金門發展的重要與影響。未來金門大學的發展必須擁有長期穩定財務來源,提高社會募款、僑領捐助等,適時地從中央爭取更多補助,若能再有地方給予協力支援,當有機會在合宜的條件中營造更優質的學習、教學與研究環境。
一所獨立設校七年,每年畢業五百餘學生的新生學校,當然不能與設立百年且一年畢業五千名學生的台大、成大相較,更不應認為其短期內必須要進入雇主滿意排名全國前三十七名內,才具足夠之聲望、學術知名度。現階段爭取全體鄉親的支持與地方政府給予協力扶持,是國立金門大學籌備團隊的當務之急,同時還應適時呈現相關數據,向各界說明改制後的發展願景與相關利多,務必爭取到最多鄉親的支持。
一所屬於「金門」的大學期盼已久,凝聚共識協力打造大學島這道大門的第一把鑰匙,將是地方未來發展真正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