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金門的發展中央態度應更積極
村里長及鄉鎮民代表選舉甫結束,金門就連著兩天天候不良;上千名滯留旅客坐困機場,金門航空站緊急邀集相關單位協商,啟動聯合補位機制、協調航空公司加開班機、協調國防部加派軍機支援疏運、啟動海路疏運機制,能做的都做了,只希望少捱點罵,把旅客送回家。像這樣的場景一而再上演,徒呼奈何?旅客的火氣不小,航站人員的委屈更大,面對這樣難題,似乎也不是努力就能立竿見影的。該怎麼做?對現在的金門的確很重要,更是未來的金門無可迴避的。
用什麼角度來看待金門的發展,自然能得到迥異的答案。對金門的未來我們始終說得太多,卻做得太少。行政院核備的「金馬中長期經濟發展規劃方案」中揭櫫的「國際休閒觀光島嶼、精緻購物免稅島、養生醫療健康島、教育文化大學島」,件件都是靈丹妙藥,但講明了是「中長期」方案,所以還得再等等。像民生交通這樣的「近期」民生需求都無法滿足了,如花似錦的明天自然滿是問號。我們不妨問問,對於這些美麗的願景,有否責成相關部會組成推動小組?具體方案何在?如果答案均否,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相信,這只是一次美麗的錯誤。
馬總統日前視察馬祖防務,聽取連江縣政府爭取採購三體快輪簡報時說了一句話:「非常樂意協助馬祖改善交通」。有誰會說不樂意協助改善離島交通的呢?問題是將其投諸於行政體系、付諸實現時,卻發生了縣長到處找錢、找人投資快輪的憾事,因此我們應當務實的了解,現階段要中央「具體的協助」我們改善交通,恐怕要比地方政府自己拿錢出來蓋大橋、買快輪或改善機場還難;因為他們永遠有更重要、更急迫的政策等著去做,離島的權益永遠只會置諸於角落,偶爾能拿出來關懷一番,已屬阿彌陀佛。
事實上,在不同的角度和高度下,一定會有不同的想法及作法,怨不得人。就好像一直到今日,金門遇到天候差時,還是只能尋求軍機的派遣支援或啟動海上輸運,似乎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什麼時候金門航站的起降標準才可以達到松山機場的水平,抑或什麼時候我們才能擁有國際休閒觀光島嶼必要的條件:一座真正的國際級機場。但這已經比當初無軍機可派,無海路可通的狀況要好得太多,是以,立足當下,我們當躬身自省:是跟他人比,還是同自我競爭;是倚待垂憐,還是自強不息。
如何改善金門對外交通,許多前輩俊彥已經談了許多,既然那是「中長期」的問題,我們何不逆向思考:就不去管台金的交通了,只要簡化大陸赴金的簽證手續,開放實質的「邊境遊」與免稅購物,讓陸客可以在金門買到更好的免稅精品,金門一樣可以活得紅紅火火。就如廈門市旅遊局官員說的,「我們常說,金門是廈門的後花園,這是不對的;金門應該是台灣的窗口,在這裡可以買到台灣的價廉質優的精品。」此對於小三通才真的有促進經濟的作用;而非只是一個碼頭,一間廁所。
對於未來我們始終有著更多、更美的期待。李縣長「工程師治縣」的風格讓我們看到了活力與希望,也因為金門是如此富有發展潛力的島嶼,希望的火苗才能始終不滅。黑夜永遠都是白天的前奏;總得有人告訴我們,金門在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