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師融合─教育工作的上層藝術
最近各學校群唱驪歌,在師長祝福中,畢業生紛紛告別母校,帶著親師滿滿的祝福,奔向人生另一個學習階段,不論他們下一步如何走,家庭與學校同樣充滿著關懷,同時也讓我們瞭解到「親師融合」,共同為開拓學子前程而努力,方是教育工作的上層藝術。
「教育」一詞原本是貴族才能享有的專利,其後成為普及庶民的工作,並發展成「有教無類」。近代以來,政府大力推動終身學習教育,不僅強調活到老、學到老,甚至向前進推到學齡前教育,並延伸及「胎教」階段。而現代父母都深怕自己小孩輸在起跑點上,小小年紀就參與各種短期班隊,顯示出父母都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共識,明白小孩唯有教育方能成大器。
人生而平等,不論貧富,學齡時都有受教育權利,天下父母心莫不望子成龍,期待自己小孩在正規教育下長成。父母的苦心讓人理解,專家則提醒過分揠苗助長,反而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並強調「父母是孩子們一生中最好的老師」,因為學校雖然扮演著教育關鍵角色,但在學子整體受教育過程中,是個別擔任階段性重任,不像家庭與父母,自呱呱墜地起即陪著學子不斷學習與成長。
家庭是每位孩子的天堂,在父母扶養與呵護下,溫暖親情讓他們有個安心的成長環境,由「胎教」階段,藉由親子互動,即已開啟每個寶寶接受教育的旅程,父母應時時抱持著樂觀而健康的態度,陪伴並引導著孩子用心向前進。即使像慢飛天使等身心障學童,同樣享有母愛的權利,父母雖然加倍辛苦,但不要因自責而疏於照護,並忘卻孩子們黃金時期的矯正工作,同時,老師是教育工作者,而非治療醫護人員,所擔負的職責當有所區隔。父母的偉大,在於無私無我,不棄不離的愛心,給所有小孩完整的愛,正是他人無法替代的過程。
學校是推動教育的重要搖籃,而教育則是良心事業,在「傳道、授業、解惑」之外,現代教育還多了一份情份交感,學校與老師有個共同責任,就是提供孩子們一個平安而豐收的成長環境,每位老師們不僅是擔任灌輸知識的角色,同時也是作之師作之親的角色。但學校因設立宗旨與教育性質不同,未能像家庭一樣完全滿足學子所有需求,而老師們都深具愛心,卻僅能就專業課目,依課程表教育學子,期能按部就班成長。台灣雖然因教改失敗而讓人詬病,現在仍然餘波盪漾,但中小學階段是學子極為關鍵的基礎教育階段,政府、學校與家庭仍不可忽略它的重要性。
就當下社會發展而論,教師不僅是份高尚行業,也是份高薪工作,眾多老師總是無愧於這份良心事業,默默耕耘與奉獻,若能讓學生一輩子感激,則是為人師表一生中莫大的榮幸。對於每位學子而言,親師之間融洽互動,則能讓教育平台更加厚實與溫馨,對於學校與老師的諄諄教誨,家長當心存感恩,藉由彼此良性互動,塑造一個更為寬廣的交流窗口,親師彼此一同成長,進而讓教育環境更加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