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急需整潔的購物市場
「橘子皮不是會分解融入自然嗎?」(Isn't it bio-degradable?)這是日前林中斌先生在一篇有關環保文章上的名言;意即一個先進的國家、社會必定是一個重視環保的國家、社會,而其基礎當然在於整潔,就如在歐美等先進國家,往往會看到告示:「敬告遊客,大小解請離步道五公尺以外,溪水或湖水卅公尺以外。」而其成功之道莫在於長期的公民教育。
我們甚至可以說,整潔與環保是因果之論,一個不重視整潔的社會不可能會有環保的理念與行止。更不可能理解「自然分解所需要的時間:報紙二至六周;水果蔬菜二至六周;塗蠟牛奶紙罐三月;棉線三至十四月;三夾板一至三年;香菸頭一至五年;保麗龍杯五十年;鋁罐八十至兩百年;尿布四百五十年;塑膠飲料瓶四百五十年;釣魚線六百年;玻璃瓶永遠」的環保之論;因為一個欠缺整潔習性之社會,必定是一個怠於對社會付出的社會,因此,我們認為要重振金門於現代化之城市,必先建構好環保的社會,而環保的社會來自於整潔的社會,而整潔的社會則必先從市場做起;因為民以食為天,一個不重視市場整潔的社會,怎有可能建構整潔的社會呢?
就此而言,金門市場之整潔如何呢?猶記之前曾有讀者投書,直指「走入東門市場,地上水漬不潔,空中腥味不斷,令人作嘔。」「停車經過山外示範市場,也是髒亂不堪,腥臭瀰漫,金門的蒼蠅真的多,我彷彿置身前日才去過的石井鎮傳統市場,我們的市場跟大陸鄉下的水準差不多,真是汗顏!經過幾家傳統小吃店,也幾乎都沒有乾淨的門面,與室內空調。」雖說年來已有改善;但姑且不談對應於先進國家對各種公共場所整潔之要求,根本連對照於台灣各有名之購物商(市)場之整潔要求來論,仍有極大改善空間,更不諱言地論,鄉親們對現代化之生活空間,應有的整潔要求,豈止不如,更多的是對現代化之生活態度猶停留於上世紀,豈僅今人憂心而已。也因此,才會連每日食之下肚之市場也淪陷。
約在二十年前,日本即規定所有市場必須完全空調,進入其內,牆壁和地面,皆要保持乾爽清潔,沒有塵埃、垃圾或食物渣滓,更不應有水漬。所有的指示牌、入口、通道、廁所、客貨升降機、扶手電梯、樓梯、熟食中心的公共座位間、辦事處、貯物室、冷藏庫、公用家禽屠宰室、垃圾房、排水明渠及貨物起卸處,都必須妥為清潔,以確保街市整潔衛生。更不得積有家禽糞便及羽毛等厭惡物,且要使用高壓式熱水噴射器及消毒劑清洗家禽檔各部分,包括牆壁、地面、禽籠及獨立的家禽屠宰室,魚檔應清理妥當所有魚骨及魚鱗等剩餘物,而肉檔應清除牆壁和地面上的血漬和肉屑,使市場看起來寬敞舒適。也就是說,這些目前看似平凡的要求,先進國家在二十年前就已經具備了,而金門呢?
基此,我們誠摯呼籲鄉親及相關單位,必須體認,任何一個成功的現代化社會,最主要不在於硬體建設,而在於軟體建設,建構一個整潔的現代化市場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是以重振金門是否就從此項最基本的民生議題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