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文化藝術兩岸最近的距離

發布日期:
點閱率:535
字型大小:

──從《2010台灣現代畫迴游海上詩路》說起
就在金門縣長李沃士亦組團參與的第二屆「海峽論壇」在廈門市盛大舉行之際,一支名為《2010台灣現代畫迴游海上詩路》的十三人藝術隊伍,六月十二日,自台北出發飛連江縣馬祖,再循著兩岸小三通航道登「陸」,繞轉福州、石獅、泉州、南安,六月十九日再抵終點站金門,並於傅錫琪紀念館開辦《2010台灣現代畫展》中。此行,正如媒體報導所言,這是兩岸小三通開通九年來,「一次別開生面的另類文化『破冰』之旅」,也引發我們對這一航道注入文化藝術活水能量、拉近兩岸距離的諸多思索。
財團法人賢志文教基金會策畫、金門籍藝術家國策顧問李錫奇策展,行政院文建會指導,金門縣政府、連江縣政府、石獅市博物館及泉州、南安等文化單位共同主辦,在地結合台灣老、中、青三代現代藝術家,包括李錫奇、何肇衢、楊興生、鐘俊雄、李重重、莊普、徐瑞、蔡志榮、潘鈺、陸先銘、陶文岳、廖迎晰、邱建仁等十三人聯合演出的《2010台灣現代畫迴游海上詩路》,以九天時間,首站馬祖,終站金門巡展兩岸各地,完成了「另類小三通」創舉,策展人李錫奇希冀藉這一趟「迴游」之旅,「凸顯並緊扣兩岸藝術在全球呈現的特殊性」。
金門與馬祖兩島,自一九四九年兩岸分隔起,有長達半世紀化身國共對抗的軍事之島、兩岸冷戰的禁忌海域;隨著一九九二年金馬解嚴、二○○一年小三通,衝破的不僅是兩岸政治軍事的長期禁錮,也是兩岸人民的情感距離,一夕改變的海域,雖未改變兩岸仍存在兩個政權敵對的事實,但就某種象徵意涵而言,也如東西德柏林圍牆的一夜拆解。
「以小球帶大球」、「以小三通推大三通」、「以小兩岸推大兩岸」,這是一九九六年元月,廈門市文化局長彭一萬首訪金門,殷殷盼望、推動「小三通」、「大三通」所留下的名言。五年後,「小三通」終於美夢成真。
我們觀察「小三通」試行九年來,從諸多設障到大幅開放,政策鬆綁的過程雖顯得有些牛步,仍一步一步衝擊著金馬,甚至影響著兩岸的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改變的,除了提供大批台商中轉的捷徑,也讓金門與廈門逐漸回復歷史的依附關係,形成「金廈生活圈」。
儘管,「小三通」縮小了兩岸人民交通的距離,但隨之而來的互訪、交流、對照,甚且經貿競賽,攤在陽光下的兩岸政治、文化、人心距離,究竟是靠近或拉遠?這一切,似乎缺少論述,特別是文化面。
在兩岸的政治、軍事環境,互信機制不足,依然存藏著對立鴻溝下,兩岸必須尋求和平的、連結情感的和平。無疑的,能夠跳脫政治矛盾、軍事糾葛,以交流替代交戰者,惟文化藝術。當兩岸人民都共尊孔孟、朱子之學,都欣賞傳統、現代藝術,也都能一起讀龍應台的《一九四九大江大海》思索中國人的命運與出路,那麼,有了共同的文化價值、藝術態度,就有機會產生對等的、向上的對話空間,以及異中求同的前進方向,追求和平的實踐目標。
此次《2010台灣現代畫迴游海上詩路》之旅,正是一種突破政治限制,通過文化藝術、拉近兩岸人心距離的行動美學的開展,所彰顯的,也如參與畫家之一、留法的陶文岳所解構,「結合兩岸開放『小三通』的契機,由廈門或泉州、或經由廈門或泉州到馬祖的通道,藉由雙方互動而融入更多人文與藝術的關懷」。
小三通九年了,就地理上,此一航道是兩岸最短的距離;但也曾因武力對峙,造成人心最遠的距離。我們需要更豐富多元的文化藝術元素注入,創造出真正文化的詩路、和平的詩路。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