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金門的底蘊──對交通部區域觀光旗艦企劃的探討
文化是金門的底蘊,觀光是金門的命脈,譬如車之兩輪,必須相輔相成,才能克竟其功;關於發展觀光,有心人士長年以來已經發言很多,見解都相去不遠,近日交通部觀光局在金門發表一場「區域觀光旗艦企劃說明會」,可以再加以檢視與討論。
這一觀光企劃關於金門的發展有三大主軸:戰地風情、民俗文化、聚落景觀。操作的方式分兩部份:戰地生態公園-以「世界冷戰紀念地」作為國際觀光吸引力,創造「戰地風情→生態和平」的高反差遊憩體驗序列。民俗人文旅遊-以閩南建築、特色洋樓、傳統聚落、風味小吃、民俗文化交織的島嶼住民生活歷史情境,提供深度的人文旅遊體驗。
兩方面都值得深思與討論,唯限於篇幅,如今只談前者。世界冷戰紀念地是金門飽經世患的資產,也是發展觀光的基礎,我們必須掌握這一機遇、充分發揮這一特性,使其成為生生世世、源源不絕的觀光財。因此不遑借箸代籌,就軟體與硬體兩部份,分別試為申論之。
就軟體而言,金門經過歷次戰役,老百姓出生入死,民命財產的損失都應有具體的紀錄;軍管與戰地政務時代,老百姓受到種種限制、犧牲奉獻,也希望能詳加調查、研究、採寫,有計畫的整理,以充實庶民生活的內容。
其次有關歷次戰役現有的紀錄片,都嫌空疏與不足,缺乏全面性、完整性、豐富性,也缺乏震撼力與說服力;拍攝紀錄片的腳本很重要,現在要做都還來得及,可以把視角拉大與拉遠,以建立人民與土地的關係,以及與後世子孫的感情。
明年是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金門是中華民國一百年之中一直有實質統治的地方,如何凸顯金門百年史,作為中華民國百年生日的獻禮,以具體的人文歷史,作為劃時代的巨獻,也作為對金門民眾生死以之、努力奉獻的頂禮,是可以思考的方向之一。
就硬體而言,現有的八二三紀念館、古寧頭戰史館,雖然也能呈現部份戰地的史蹟,但不夠全面、具體、完整而深入,如能建構一座戰爭與和平博物館,回應地方民眾的要求,使世界冷戰紀念地有更實質的內涵,就更理想而完美。
戰爭與和平博物館可以試分成幾部份:軍事陳列館,展示各次戰役的火砲、武器、船隻、飛機,詳述各次戰役的經過、影響與中外關係。
名人館,金門幾十年來不知有多少軍隊駐防過,有些是顯赫一時的將軍,有些是詩人、作家或是其他各方面有成就的人,如能配合照片、陳列事蹟,使他們跟金門產生永久的關係,使觀光客能深入的了解時代的意義,也使他們的子弟旅遊金門,緬懷先人的勝績。
文物館,歷次戰爭有關的文物、書刊、報導、紀錄片、影集,這些散落在中外各地,如能詳盡蒐集,一定是豐富而多采,可以成為一座專門的圖書館,彰顯金門在冷戰時代的處遇與重要性。如不去蒐集,將永遠是金門的損失。
民防館,冷戰時代,金門老一輩的人支援作戰、構工、出操,艱苦備嘗,貢獻卓著,這一段歷史應好好保留下來,有些老照片現在還找得到,不應任其棄置;其次建立庶民列傳,有些老一輩的人經歷豐富,人生故事非常精彩,這是百年奇遇,應加以表彰,以遺子孫,如果任其湮沒實在可惜。
這些只是犖犖大者,大家可以集思廣益,呈獻更豐富的內涵。金門的旅遊品質,常常給人認為沒甚麼東西可看,無法佇足,這是發展觀光首要面對的課題。交通部觀光局的「區域觀光旗艦企劃說明會」,中央規劃補助,地方執行,規定將來經費之運用,硬體方面應朝向環境整頓、設施減量為主,避免增加環境之負擔,回歸自然美質之景觀,能不能切合地方的需求,了解地方的需要,委實令人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