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市容與建築美學
任何一個城市要成為遊憩景點,乃至成為一個先進城市,其先決條件就是市容更新:成為一個綠地環繞、寬闊道路、新穎建物、規劃街道景觀、提供優質的行人徒步空間,使住宅區之周邊皆有景觀綠地。乃至以植栽綠帶串連原有單調的植栽樹穴以增加綠化面積;另人行道上以生態透水磚取代原有水泥地坪,有助都市二氧化碳減量,同時減輕熱島效應。凡此均為市容更新不可或少之內容,但其中最難以處理的,莫如就是老舊社區、建物的處理,尤其是金門。我們且就此來論之。
1994年榮獲普立茲克建築獎的法國建築詩人波棕巴克,在得獎後曾提出他對城市美學的看法:一個「對象物」並不會產生意象,而是透過建築空間的營造,整合出一種共生和諧的願景,形塑一個閑適恬靜的城市。因此他的作品,除了可以看到雕塑性的造型,配合細心處理的材質與顏色,所營造出的空間意象外;對於集合住宅與都市空間所整合的意象,更是推衍於他的共生理論之意象。就此而言,台北市政府大力推行的所謂都市「拉皮」;即老舊社區更新工程在某種程度來說,不無承襲這個理念,對照於老舊社區遍布之金門,是否能帶給我們一些省思?
如何對老舊社區拉皮呢?又如何以美學觀點來社區營造呢?當然是基於建築美學觀點。名聞國際的日本建築美學大師安藤忠雄,曾在一場「建築美學已是城市現代化與國際化的意象」演講中呼籲:任何城市的規劃都應有美學的元素在內;不管是那一門派,最重要者是主事者應該清楚明白他的理念是什麼!就如他的美學理念就是以混凝土、木頭、水、光等元素來營造空間,發展出獨樹一幟的空間美學:單純而有力,沒有意識形態的花稍,不故弄玄虛。融合了日本傳統的禪風,與現代極簡主義風格,發展出新的空間語言,繽紛了建築美學。
眾所周知,安藤建築美學除此三元素外,其次是幾何形式,以幾何形體構成了整體的框架,並成為周圍環境景色的屏幕。人們在上面行走、停留,造成不期的邂逅,--甚至是與光景的邂逅。經過這樣的處理,自然與建築既對立又並存。最後是自然,安藤所謂的自然,是建築化的自然。他認為像植栽等只不過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做作,所以對一些以造園等植物之季節變化,作為綠化象徵等手段,就美學言其實是極為粗糙的。他認為自然應該是由素材與以幾何為基礎的建築體,同時被意象導入所呈現出來的一種美麗境界。
借鏡於城市美學之經驗,我們不必宗於那一家、那一派之建築美學,但最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有一建築美學的意象?我們是否有一國際品牌的美學要求?還是依然逐臭於醜陋不堪的水泥叢林?或依戀於殘燈古夢的迷離中?凡此我們認為是城市更新者應該深思之處,就此而言,我們認為以金門之現況,何不如以翠樹綠茵作為都市更新之元素,也就是說,凡平緩地均遍植草坪,崎嶇地均種植原生樹,則更新金門市容將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