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還原金門協議的歷史時空

發布日期:
點閱率:647
字型大小:

 《金門協議》二十周年,當年參與會談、簽署的兩岸紅十字會人員,今(九月二十一日)將重返簽訂協議的金門仁愛新莊現場,並立「紀念碑」,誌念一個影響兩岸關係發展至鉅的歷史現場。「歷史不能遺忘,做一個有記憶的人」,在豎立紀念碑的背後,我們也要提醒中央與金門人,勿忘那個「金門人被排除在外」,簽訂協議的戒嚴、軍管年代;立紀念碑還原歷史現場之餘,也必須還給金門人歷史真相、歷史公道。
一九九○年九月十二日,為處理、遣返偷渡犯、刑事犯、刑事嫌疑犯事宜,在軍方一手主導安排下,兩岸紅十字會代表,包括中華紅十字會秘書長陳長文、中國紅十字會秘書長韓長林,以秘密協商方式,選在金門仁愛新莊簽訂《金門協議》,開啟了兩岸隔絕、對峙四十年後,接觸、談判的第一章。《金門協議》二十年後,總統馬英九發表談話表示,這個協議讓金門從「殺戮戰場」一步步變成「和平廣場」,又強調「金門協議是九二共識的濫觴」。
二○一○年九月十二日,《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生效日,正好遇上《金門協議》二十周年日,使得過去幾不曾被當「紀念日」聚焦、對待的《金門協議》,有了被突顯、討論的機遇,國防部發行的《青年日報》一改過去的沈默,大篇幅製作專題訪談當年在幕後主導、配合協議的行政院長郝柏村、金防部司令李楨林等,馬總統也在《治國周記》與陳長文對話;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更出版《金門協議二十年》專書,並邀請兩岸紅十字會代表於「九二一」重返協議現場立碑紀念。
從兩岸的政治面來論,我們必須肯定《金門協議》的簽署,營造了兩岸和解、合作的氣氛,也牽動了之後的兩岸關係良性互動。
但從當時金門人身處的時空、角度來看,這個在金門土地上進行的協議,當時的金門人都被矇在鼓裡,就連金門籍、時任軍派縣長的李清正也未被告知參與,島內外媒體全被封鎖、管制採訪。諷刺的是,協議簽訂之日,還發生金門高職教師陳清寶攜帶民眾要求軍方歸還農地、要求軍糧加工廠結束營業加發遣散費的陳情書,欲會見來金門視察的監委施鐘、林孟貴,不意在衛生院大門口遭警方阻撓、留置,陳清寶因而散發《九月十二日一場可怕的夢魘〉聲明書,意外對比突顯了兩岸的〈金門協議〉與軍管陰影下的〈金門夢魘〉。
再自遲至十天後才對外公開的《金門協議》文件內容來看,不是讓金馬與大陸地下小額貿易「除罪化」,也非「小三通」化暗為明、繁榮地方的協議,而是把金馬推向遣返陸客、刑事犯的打擊犯罪之地,對金馬人心亦造成潛在衝擊。
《金門協議》的基本架構、精神,對兩岸關係的互動、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里程碑影響;然而,從金門、金門人方位看此一協議的時空背景與進行過程,反倒是展現了當年中央與軍方的霸權、集權心態,視金馬為「化外之地」。
戒嚴、軍管、威權時期,二十年前的《金門協議》,金門人未得到應有的尊重、重視,甚至換來漠然、漠視!長達三十五年的戰地政務實驗,喪失民主自由,失落經濟發展,金馬人歷經一波波的民主、社會運動,才緩慢地推開戰地桎梏、枷鎖,爭取到解嚴、回歸憲政,也才有今日的小三通、金門大橋、金門大學。
《金門協議》二十年,立紀念碑的背後,我們一方面肯定此一協議對兩岸的影響,但也要提醒政府還原歷史現場之餘,也應還給長期在戒嚴體制下犧牲奉獻的金門人一個歷史真相、歷史公道。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