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延續孚濟香火搶救金門會館

發布日期:
點閱率:660

──重新投注越南移民文獻正視鄉僑現實處境
〈孚濟香火 搶救越南金門會館:走過四十載春秋,沒錢沒人面臨歸公,趙寶福透過金門鄉情網緊急發聲〉。
二○一○年九月十八日出刊的《金門日報‧鄉訊》,一篇〈搶救越南金門會館〉的專題報導,在月圓人團圓的中秋佳節氛圍裡,一群遠在異國的同鄉人,隔海發出「因為同鄉人少,多數同鄉又沒錢,年輕一代大多不懂家鄉話,金門會館很少人來,越南政府不久就來收沒,歸屬越南政府,情況緊急,希望各地金門會館救助,希望各旅遊公司率團到越南│孚濟廟(金門會館)參觀和救助……」,讀到這樣零碎的訊息,沉重的聲音,不禁令人為之嘆息,原來,金門人的華僑地圖,似乎早已遺落了「越南」這一區塊;至今,再傳鄉音,我們又能盡些甚麼「搶救」力量?
首先,我們試著從金門縣政府二○○九年續修、編印的《金門縣志‧華僑志》找尋一些動靜資訊,這才發現,關於「越南」僅有的一章、二頁篇幅,與一九七九年版的《金門縣志》記載內容一模一樣,竟未增加、修改一個字,還停留在「現在邑僑二千餘人」,也還在「大部聚居西貢、堤岸等處」,經過三十多年時空變化,竟無新的文獻導入,令人納悶斥資二千多萬元續修的《金門縣志》,〈華僑志〉何以原地踏步,至少「越南」如此。反觀,我們檢索民間的譜書,二○○六年的《金門賢聚盧氏族譜》,乃至浦邊趙氏、山前李氏重新修訂的族譜,都有族人移居越南的珍貴線索;澎湖縣政府也於二○○四年邀請陳益源、陳英俊、高啟進等文史學者,完成祖籍金門的進士「蔡廷蘭越南行跡考察」,出版《開澎進士蔡廷蘭與『海南雜著』》,二百多頁、圖文並茂的專書,提供了諸多金門人遷徙越南的第一手史料,時任澎湖縣長、現任考選部長的賴峰偉作序時,還期盼透過蔡廷蘭行跡考察、專著出版,「如同金門陳年高粱酒一般,會越醇越香」,「希望本此相關的記錄,讓澎湖能與金門、越南、江西等地互動更為理想」。
相較於金門宗族,澎湖地方對越南金門移民文獻的著力,金門的官方與文史工作者,顯然還有努力、探索、補強空間。
文獻載,明朝嘉靖、隆慶以後,倭寇不再橫行,福建沿海島地,包括金門在內,即與安南(越南)、呂宋、婆羅洲、爪哇等地交通往來頻繁,以至清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祖籍金門瓊林的蔡廷蘭落第後,由金門料羅灣乘船回澎湖途中,遇上十月秋颱,人船漂流到越南,停駐的一百多天,即發現不少金門人的足跡。
一九七一年,越南鄉僑為感念、膜拜唐代牧馬、開拓金門的「恩主公」陳淵,取金門牧馬侯祠的「孚濟」廟名,在西貢(今胡志明市)興造、成立「孚濟廟│越南金門會館」,如同新加坡金門會館前身「浯江孚濟廟」,廟、社合一的同鄉會,寫下出洋客的飲水之源鄉情,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八月初一,「恩主公」、「恩主娘」生日,域外金門人與母鄉同步祭祀,藉由神明信仰,穿繫世代鄉心。
「孚濟廟│越南金門會館」的存在,見證了一段東南亞金門移民史,更重要的是,維繫了金、越兩地香火、鄉情。只是,持續了二十多年的越戰,一九七五年四月三十日北越攻陷西貢,一九七六年七月二日南北越正式合併,「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誕生;烽火戰亂、政治時空的變遷,過去富裕、僑匯家鄉的大批鄉僑頓時流離失所、生活困頓,「孚濟廟」也破落、乏人管理。二○○六年三月底,時任金門縣長李炷烽一行人曾抵「孚濟廟│越南金門會館」造訪,感於會館的年久失修、鄉僑的苦難貧困,返金後編列了三百多萬修繕預算,但在送議會審查時,議員以縣府無責負擔、補助境外建築修繕經費等理由予以否決。
延續孚濟香火,搶救金門會館;越南金門同鄉、同鄉會館所面臨的困窘處境,以及重建移民史料,是我們該發揮關心,付出行動力的時候了!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