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九九重陽向印華老作家致敬

發布日期:
點閱率:653

──金門僑鄉文學與「九九重陽﹕2010文藝雅集暨風華再現聯合特展」
再過兩天就是九九重陽節了,「蓋九為陽數,其日與月並應,故號曰重陽」,「重九,士大夫載酒為登高之會」……,關於「重九」,文獻、詩詞各有典故;一九七七年,隨著內政部將九九重陽訂為「老人節」後,重陽敬老,成了一個敬老尊賢的節日。庚寅年重九,適逢民國九十九年,「民國九九」,「幸福九九」,擴大了「九九」的節日氛圍,台北縣金門同鄉會以「重陽敬老」、「金鑽婚紀念」等活動進行感恩餐會;訴求「創作久久,福壽久久台北」《文訊雜誌》今舉辦《九九重陽│2010文藝雅集暨風華再現聯合特展》,金門日報社亦以製作的印華作家專題版面,首度跨海參與文藝雅集,藉此凸顯金門僑鄉文化特色,也要向散居印尼的金門老作家們致敬。
一九八三年七月一日創刊,發行迄今已有二十八年歷史的台灣最重要文藝資訊刊物《文訊雜誌》,社長兼總編輯封德屏一行於二○○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組團「閱讀金門文學地景之旅」,赴金門日報社造訪時,邀約社方參與二○一○的九九重陽「文藝雅集」,展現走過戰地歲月的金門文藝風華;經金門日報社長黃雅芬全力支持配合下,今天(星期四)上午十一時起在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庭園會館推出的《九九重陽│2010文藝雅集暨風華再現特展》,將看得見金門日報,與會者也將獲贈金門日報九月所製作印尼華文作協返金探訪專題的正、副刊報紙,希望以贈報方式,凸顯金門「僑鄉」的文化、文學特性,也讓國內藝文界瞭解印尼華僑於海外從事華文創作的艱辛歷程。
因著金門日報的放送,印華金門籍作家,意外成了九九重陽,台北「文藝雅集」的另一焦點。
二○一○年九月十七日,印尼華文作家協會主席袁霓率領一群居印尼或曾在印尼生活過的作家,包括陳喜生(莎萍)、林選慧、徐小明、黃碧珍、張惠珠(愛倫)、陳鳳瑩(依蕾)、李金昌、黃東濤(東瑞)、蔡瑞芬、呂紀葆(寒川)等人循小三通航線,取道廈門回返金門故里,縣長李沃士在接見他們時,並允諾在金門文化園區內闢建「華僑文物館」。
因著印華作家的歸鄉之旅,再現一支走過苦難、用生命創作的金門鄉僑文學隊伍。
祖籍金門的印華作家,具代表性者,有後浦「甲政第」黃氏裔孫、現年八十七歲的黃東平寫出一百三十萬字的華工血淚的長篇小說《僑歌三部曲》、《七洲洋外》、《赤道線上》、《烈日底下》,他在書首寫道,「沒有華僑,就沒有南洋群島的開發」,「為苦難無告的華人寫盡這一生」;出生於古寧頭,現年八十五歲的李金昌,曾是一九四五年被日軍強徵金門五百名馬伕中改變一生命運的一員,他將這段經歷寫在《金門憶昔:日軍強徵馬伕》半自傳體回憶錄裡,並於二○○一年底返鄉發起、建造「日軍強徵金門馬伕殉難紀念碑」及「馬伕淚碑」;出生於金沙陽翟,現年八十四歲的印華作協副主席陳喜生(莎萍),已出版了《等待》、《寫給未來》等五本詩集,童年「跑日本」下南洋的動盪流離,隔斷了他與故土的聯繫,但未阻絕他的原鄉情感,運用文學書寫的力量,寫下了一首首〈故鄉〉、〈金門在哪裡?〉等動人心弦的詩作。
在強人強權的蘇哈托主政時代,歷經了漫長的排華黑暗歲月,關閉華校、華社,禁用華文;因之,黃東平才會以「為苦難無告的華人寫盡這一生」為《僑歌三部曲》開筆。放眼東南亞,印尼華僑所受的生命苦難、心靈折磨,外人難以感同身受;艱難中,他們用生命用筆記錄了這一切。
九九重陽「文藝雅集」,讓我們向已逾八旬的印華金門籍作家致敬!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