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提升醫療品質當以病人為中心──從陳長慶先生的投書談起

發布日期:
點閱率:631

本縣前輩作家陳長慶先生日前以「一位重大傷病者的心聲│兼論某位醫師之服務態度」為題投書本報言論廣場,詳述其於署立金門醫院就醫的不平待遇,想多數鄉親讀來均心有戚戚,因為陳先生討論的不是他個人的權益或榮辱,而是與鄉親們切身攸關的重大問題。
長期以來,本離島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已是既成的問題,就算是在台灣本島,同樣也有著城市與鄉村、平地與山地醫療服務品質差異化的情形。探究這個問題,不單是政府有否平等對待每一位國民,更有著醫療營利與服務的本質誘因;也因此,直接促成了金門縣立醫院的署立化,然署立化之後,金門的醫療服務品質有否就同步提升,似可從以下面向探討。
其一、醫病的親密性。金門縣立醫院於九十四年十月一日掛牌改制為署醫,當時地方整體的氛圍都以為,「改制署醫不只是嫁女兒,更是賺到了一位振家興業、光宗耀祖的好女婿。」五年多過去了,就醫的滿意度、新建的醫療大樓,都代表著署醫的努力,然在這些榮耀的背後,卻似乎失去了醫病的親密性。金門地方小,人情的往來密切,「醫病信賴」自然而生。於今,駐診醫師繁如走馬,甚有病人打趣:醫生的名字都還記不住,又換人了。正面思考,這叫無縫接的服務;負面想像,莫不是把病人當工具,過水、經驗一下罷了。對病人而言,醫囑有時猶如利劍,倏時便能摧毀脆弱的心靈。以長慶先生的事件為例,一位先入為主、尚不知署立金門醫院有無「血液腫瘤科」的醫生,如何有效建立醫病信賴?遑論服務的親密性。
其二、轉診的必要性。金門地處離島,為加強照顧離島地區居民,凡經離島地區醫院、診所轉診至台灣本島就醫者,門診、急診免部分負擔。縣府並訂有「居民轉診就醫交通費補助」規定,轉診患者享有一定的交通費補助;這樣的規定,當然是為了衡平醫療資源分配不均所帶來的服務品質差異。按說,醫療服務首論「病人不動、醫生動」,要病患奔波就醫,已屬不得已之作法,若再做不到簡捷便民,政府的美意便打了水漂兒。我們以為,為了防貪阻弊,由醫生視病況開立「轉診單」及「交通費補助申請表」自有其必要性,但對於那些金門無診療專科或重大傷病的患者,要求其逐次出具「權威機構」的檢驗證明,是否亦屬另一形態的擾民?方便他人,就是造福自己。正視金門轉診的必要性,認真對待每一病患的醫療需求,不正是醫者救危扶傷的天職?
猶記署立金門醫院啟用剪綵時,署長侯勝茂特別強調「醫療不中斷、接軌無縫隙」;「醫療不中斷」問題不大,「接軌無縫隙」就要看以何種標準對待了。全民健保旨在透過全民皆投保的方式,達到每人皆可享用醫療普及服務的社會福利,也讓服務水準一致化;不論是本島、離島,民眾要求無差異化的醫療服務本屬權利,醫療機構亦有義務提供最完善的服務,衡平之間的差異化,便有賴完善的「轉診制度」來進行無縫隙的接軌。長慶先生的不平,或只是金門醫療問題的冰山一角,署醫或許做不到視病猶親,但以「病人為中心」的醫護品質,卻是放諸四海皆然的標準!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