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軍事史蹟宜從激發熱情做起﹗
北韓砲擊南韓延坪島,南韓軍方有意到金門考察「要塞地下化」,全案雖因消息曝光而喊卡,但依舊吸引南韓媒體競來金門採訪,而曾是戰備工事的坑道、碉堡,現已蛻變為金門最夯的觀光賣點。
要說碉堡、坑道是金門重要的觀光資產,想是沒有人會懷疑的。前幾年,縣府致力經營碉堡藝術館,卓有小成,卻遺憾未能成功的延續下去;如今,經金管處或縣府整建完成的軍事史蹟也有不少,卻也少有積極的活化及運用,最多只是開放靜態的觀光遊覽,令與遊者總有意猶未盡之憾。
事實上,軍廢設施在金門比比皆是,要擇訂適合的標的進行活化運用應也不難,在諸多爭取公部門補助款的計畫中,更是言必稱「史蹟活化、永續經營」,然而現實卻與理想落差頗大;近期稍有名望者,可能就是金管處在翟山小艇坑道舉辦過的兩次坑道音樂節,當音樂在昔日軍事工事的花崗岩水道中悠揚,讓參演的大提琴家張正傑都禁不住說是「最難忘的舞台」。以此觀之,活化成效似乎與規模性及經費多寡無直接必然的關連,有的只是願不願意,以及能否持之以恆、廣而宣之的問題。或許我們可就以下面向,來探討金門軍事史蹟的發展性。
其一、永續的型態。金門的諸多坑道可粗分為戰鬥坑道、民防坑道,以及功能性坑道三類型。在這眾多類型的坑道中,自然不宜只有一款發展模式,例如,戰鬥坑道重在表現戰士的刻苦及戰爭的殘酷;民防坑道意表全民皆兵、時刻戰鬥;而廣播坑道,則能以溫馨表達當時心戰的情景。以上這些設想,都在實景重建,然而重建的目的旨在營造斯時的氛圍,予遊者有感同身受的體會,不必然便是實境的展現,且其永續最大的關鍵則在於門票的收入、附屬產業的發展,以及周邊商品的開發等等。然而,這些在台灣應屬理所當然的事,在金門,因為規模性的問題,便成了窒礙難行的課題,但,如果我們集中全力發展一處「示範點」呢?對金門的軍事史蹟而言,會不會是一個永續發展的機會?
其二、經營的熱情。頃聞成功文學茶坊即將收攤,曾有過消費經驗的遊者,想必都會不勝唏噓。按說文學茶坊並不能算是一個很成功的案例(只在假日營業,其餘時段接受預約),但在經營者的細心規劃及堅持下,終能開拓一方特色的格局。公部門執意收回或有不得已的苦衷,但同樣的,我們亦很難想像收回後,會有更好的發展。但無論如何,此舉已然澆熄了經營者的熱情,日後,誰願意再去當那開疆闢土的先行者?事實上,經由公部門整建的軍廢設施、營舍已有不少,是否可以考慮頒行一件獎勵經營者的作業規範?以可預期的作業標準,賦予經營者投資興業的信心,不也正符合李縣長念茲在茲的「提升就業機會」的施政理念嗎?
總之,戰爭對金門而言是慘痛的記憶,卻不是不可碰觸的傷口。如果世人不能理解戰爭的無情,又如何深刻體會和平的可貴?走過烽火的坑道及碉堡,在我們眼中所見的,當不只是所及的死物,而是要發掘其中更深沈的熱情。金門不必然成為「要塞地下化」的典範,卻必須將軍事史蹟永續活化,國際觀光島嶼方有實現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