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產應有再現百年的認知
回顧百年來金門的形塑,除自古以來與大陸母文化密切關連的傳承外,並融合了海洋文化的特色,發展出島嶼之特有文化生活。不論是20世紀之前的閩南文化,抑或19世紀後半期與20世紀初期融入的僑鄉文化,以及後來軍管時期的軍事風貌及冷戰衍生之戰地文化,均在此小島中豐富蘊藏。
至今,保存了台灣地區最完整且數量最多的閩南傳統聚落、閩南建築與僑匯洋樓,並保有冷戰時期延續至今的著名戰地史蹟。截至2010年為止,金門列級古蹟共有44處(含8處國定古蹟)、歷史建築145處,維持閩南特色聚落且風貌完整者超過50餘處。金門地方雖小,但歷史淵遠流長,文化發展深厚,歷代均有文人武將的豐厚事蹟,也蘊含於庶民生活的特質中。除前述之有形文化資產外,更保留了許多「非物質性」的遺產,如混雜南洋文化之語言、民俗,口說傳統及表現形式之南音說唱、答嘴鼓曲藝,人生禮俗中之婚、葬、慶典活動,及清明掃墓祭祖、城隍出巡與踩街、中元祭典(包括祭祀國軍及共軍之祭典)、冬至傳統祭祖及吃頭等特殊節慶傳統,以及神靈、先賢崇拜、王爺信仰之各種儀式活動等,過去因島嶼的封閉性及數十年的軍事管制下,這些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保留甚為完整,可說整島均為文化資產的寶庫。
然而,1992年解除戰地政務及開放觀光後,急速的現代化發展欲趕上四十年停滯的建設,在風氣變革與求新求速的觀念下,在保存與開發中拉鋸,金門數百年來的聚落與人文風貌逐漸褪去。實際上,有形文化資產的減少容易被掌握,但無形文化資產的消失卻不易被察覺。其中,無形文化資產的消逝往往受到有形文化資產的影響甚鉅。例如,近年來金門許多宗祠、家廟隨著建築的修復,將傳統的藝術表現,如彩繪、石雕、木雕、泥塑等大肆改為大陸粗俗手藝之作品,雖工程價格低廉、快速,建築形體新穎,然傳統藝術、技藝之美,古樸精修之細膩紋樣均不復見,隨之而消逝者包括了在地的工匠技藝體系、傳統藝術美感與品味。
如此的價值觀轉變下,特別是無形文化資產,隨著青壯人口外流,不僅民俗祭典及傳統技藝在傳承上已有斷層,傳統場域及神靈信仰等習俗亦因環境、與聚落或建築之變遷,導致生計、生命、傳統民俗或生態知識受到影響或就此失傳消失。而傳統匠藝體系也在這波形變中受到摧殘,商業化的營建手法凌駕了傳統主匠系統,導致價值體系質變,主事者無視於既存的歷史與文化藝術。此種現象,實則金門文化資產保存、傳承的重大隱憂,因為,「非物質」的,是社會環境與人及其技藝共同構成的法則,表現於心靈,也是知識、信仰體系與價值觀,一旦順著時代的流行失去傳統文化與藝術的內涵,則不穩定的無形文化資產趨於崩解,有形文化資產也受到直接影響,兩者有如一道美麗的彩虹瞬間消逝,永難再現。
建國百年了,金門作為中華民國「壽與國同」的象徵,應摒除一千六百年的滄桑及民國百年歷史中的戰爭悲情。在自傲於豐富的島嶼及多元文化之時,應積極反思文化資產消逝危機的現象,否則,當不可取代的此類資產因我們的忽視褪去,則後代子孫將再也無法體現。值此建國百年之時,我們可從金門豐厚的文化底蘊為這個島嶼重塑形象,具體更應表現在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維護上,唯有再現百年的認知,才能迎向另個文化金門的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