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小三通的下一個黃金十年﹗
元月二日適逢金廈小三通首航十週年,十年來,已經有超過六百萬人次經由這條航線往返兩岸。而小三通航線也從初期的個案審批、團進團出,到目前對國內、外旅客全面開放,同時開通金門至廈門東渡、五通及泉州等三條固定航線,成為兩岸直航之外的一條往來重要管道。
小三通,可謂是近代中華民族一個重要轉捩點。小三通初始,台灣及國際傳媒大多以「歷史性」的一刻,來定調一月二日的破冰之旅,反倒是陸方卻顯得異常冷淡。當時,陸方是由福建省台辦出面作出正式回應,回應的方式卻很奇怪:「有關金馬與沿海地區交流事宜,應本著『一個國家內部事務』原則,由金馬與廈門、福州相關民間組織解決。」明眼人一看,都知道這是一個「要面子」的官方說法,既代表了中共官方對兩岸小三通的定位、處置原則,也反映出中共對台政策的變化。這樣奇妙的反映肇因於,在小三通上路,竟是由「各說各話」開始,斯時兩岸沒有進行過任何正式官方管道的協商。陳水扁政府打的算盤是迫使中共承認台灣的官方政策,進而達致其主權對等、定調為國際事務的「陽謀」;中共當局自然不願隨之起舞,因此僅由福建官方出面將其定調為「福建的家內事」,彰顯地方對地方的事實。抑或是金廈兩個地方政府的一頭熱,促成了小三通的上路,但小三通初期的表現,也僅是「地下化」的正常化而已,縱是觀光效益喊得震天價響,實質收益卻十分有限。
然而,經由不斷的試煉、協商與實踐,在馬英九總統上台後,兩岸的交流蔚成不可遏阻之勢。幾次的江陳會,將兩岸關係帶入一個嶄新的境地;後ECFA時代已然來臨,陸客自由行、陸生來台、金廈夜航都成了可欲的事實,從屈指可數到遊人如織,金門依舊沒有實質從小三通上獲得太大的利益,縱使許多人都認為金門已然成為貨真價實的兩岸「黃金之門」,但屬於金門的春天依舊沒來,也或許我們可以由以下面向,實質檢驗小三通的未來。
其一,無可取代性。在本報策劃的專刊中,特別邀請金門大學國際事務系助理教授邱垂正,撰寫「無可取代的金廈小三通」特稿,充分的闡述了小三通的前世、今生,以及未來的無可取代性。擁有這樣的獨特性或是光榮,卻不僅止滿足於地理廊道的地位,如果小三通的獨特性僅止於此,金馬的發展勢必受限。如何將中轉客留下來,如何形塑地理上的經貿優勢,已是金門當下無可迴避的課題。
其二,政策的對接性。近些年來,陸方致力於打造海西特區,特別是對於平潭島建設,我們感其決心、懾其魄力,卻斷然無法理解我方政策的對接性何在?平潭的發展定位,很清楚的便是探索兩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試的示範區和海峽西岸經濟區科學發展的先行區,而金門的發展定位及特性又在哪裡?縱使我們擁有金馬中長期經濟發展規劃下的瑰麗願景,但何時能熱火朝天的雷厲風行,實則沒譜。如何確立小三通在兩岸經建政策規劃的對接性,將是小三通能否功德圓滿的重要指標。
走過小三通的十載歲月,我們體認不足,卻也看見契機。面對下一個黃金十年,我們該想的或許不是如何擴大小三通的規模,而是如何讓小三通真正的富縣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