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休閒園區動土為投資金門加溫﹗
金門首宗促進民間參與的BOT案,「金門工商休閒園區BOT案」於元月二十四日舉行動土典禮,象徵金門往免稅購物島、時尚流行島、休閒旅遊島的發展,邁進了重要的一步。特別的是,動土典禮使用了十五公斤的大金鏟係用當年金門砲戰留下的彈殼經金合利鋼刀吳師傅千錘百鍊打造而成,已申請金氏世界紀錄,代表兩岸將共同耕耘這個全方位島嶼的歷史意義。
台開集團子公司台灣工商發展公司前年標得「金門工商休閒園區BOT案」,取得五十年興建營運之開發權利,第一期免稅購物中心預計在一百零二年就可正式完工營運。這是行政院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工程建設四大BOT案之一,本案基地座落尚義機場北側兩百公尺,整體面積共計七點四五公頃、可開發面積五點六頃,全案總投資金額估計將高達新台幣三十七億元,未來完工後也將為金門創造一千五百個就業機會,帶動金門經濟發展,備受各界看好。
曾幾何時,BOT曾因高鐵、高捷等案未符社會預期,而遭污名化。事實上,BOT並不是甚麼艱深的經濟理論,它只是一種政府公共工程籌資的方式,不等同於政府零出資,更不是出賣公產。民眾之所以對BOT有所誤解,一則是因為公共建設或服務淪入財團之手,有形或無形的公共資產遭到掠奪;二是畏懼因私害公,固為,在面對利益的時候,民間企業未必如同公部門一般,願意做賠本生意,屆時還得政府花更大的成本去善後。對於這些疑慮,我們咸表認同,但BOT的本意在於減少政府公共支出、創造公私雙贏的空間,多數BOT案遭人詬病的主因,全在於政治力介入太深,漠視市場機能所致。
以高捷為例,斯時的民進黨市長謝長廷挾民意自重,執政的國民黨想要選票,便不得不從,致搞到今日虎頭蛇尾、尾大不掉的窘態;而高鐵,則是因為財務預算失準,無法如願取得融資,中央主管部會又不敢承擔廢標的政治風險,改以政府提供貸款保證,民間機構時不時耍耍小性子,政府還得照單全收。綜觀上兩案,失敗的主因,都在泛政治化,屬BOT的非戰之罪。在民眾企求全能的政府,卻又不准加稅、增加人民負擔的同時,適時的引進民間資源投入公共建設,已是大勢所趨。只要善用民間參與的優勢,訴諸合則兩利之誘因,遵守BOT的遊戲規則,BOT絕非洪水猛獸。
事實上,「金門工商休閒園區BOT案」自九十五年二月擇定開發地點,同年十二月起辦理公共設施施建,至九十八年十一月正式與台灣工商股份有限公司簽約,到一百年一月的動土興建,整整歷經了近五個年頭;這樣的行政效率,對民間企業而言,是不可思議的,但卻是公部門依法行政、按部就班的結果,為什麼政府要鼓勵、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不辯自明。
金門,挾兩岸區位優勢及小三通政策之便,促進觀光、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已為重要之施政主軸,復有九十八年六月經行政院准以備查之「金馬中長期經濟發展規劃」加持,前(錢)景自然可期;在諸多「只聞樓梯響」的投資案中,台開集團首開先例,在金門下這第一鏟,希望能為金門的投資信心加溫、為更多的促參案打氣,達到促進金門整體經濟繁榮的預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