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博之後的省思
從倍受評議到采聲不絕的台北花博,自開幕以來,參觀人潮日前已大破五百萬人次。不僅一雪之前的爭議,更為台灣帶來無絕的采聲。然而站在社會觀察者的角色的我們,當然不能僅止於這種表面上的得失,最重要的當然是其中知性,乃至感性的議題,進而允為我們日後或當前各項議題之借鏡。這才是作為媒體應有的社會責任,是以今日我們且以花博中生態淨水工程為題,申論其成功處作為金門相關課業之參考。
就此而言,若有心者在參訪花博時,當可發現新生三館外圍渠道內的「空心菜」;這個開幕前一路攻占媒體版面的「花博空心菜」,並非「開心農場」好玩而已,而是有淨化水質的功能。在此工程中,工程師們利用兩座「漂浮植物池」、一條「礫間淨化水道」,加上三座「水花園」生態池,在新生三館基地打造了淨化水質系統,不但能夠過濾、淨化基隆河水,還回收再利用成為新生三館植栽澆灌用水:從新生三館基地旁的建國大排幹渠引進基隆河河水,再經「蓄水沉砂池」用「重力流」方式將河水導引進兩座「漂浮植物池」。因漂浮植物池佈滿各種大萍及布袋蓮,而大萍的根系附生藻類與細菌,可削減水中的生化需氧量(BOD),布袋蓮則有發達的根系纖毛,則可以吸附水中的懸浮固體及水中的氮。
最重要的是這些經初步過濾的水,可直接流入礫間淨化水道,加上水道內擺滿的礫石,可用來加速沈澱、阻擋懸浮物流動,礫石間孔隙更布滿生物膜,幫助分解水中化學物質。而且水道中的30多種水生植物,空心菜可吸收氮、磷、重金屬,茭白筍的根系則附著微生物,幫助分解有機物質,另像是蘆葦、野慈姑、香蒲、燈心草等都可降低水中生化需氧量,或吸附水中氮、磷、鎘等物質,達到淨化功能。經各種水生植物淨化過的水,最後流進三座水花園。生態池也吸引許多昆蟲、蛙及魚類棲息,更成為遊客觀賞拍照的景點。此種生態淨化工程,我們認為更是我們在嘆賞花博之餘,更值注目之處,尤其對金門而言。
「參觀活動之目的在吸取功能與運用!」我們若想起這句話,則是否應就花博之功能有另一面向的啟思呢?若持此論,則上面所報導的這些資訊,其實本就是生態及生物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及實務而已,更可以說只要是有心人都可以知道;但或許是都市化已久之關係,卻鮮有人去重視及踐履之。就此而言,放眼金門本島各水庫,尤其是金門公園一帶,湖海交會,頗有江南風光之勝,本應是觀光及水上活動之珍貴平台;但不可否認,這些景點卻大都有水質優氧的趨勢,不異是一大隱憂。為了咱金門之生態,更為了金門之未來,我們在此強烈呼籲相關單位是否借書取經,就花博之實務及作法,以生態之工法,徹底解決金門各水庫及湖泊水質優氧化之問題呢?這或許才是咱們放眼金門、振興金門的至道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