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人口虛增問題激勵民間創新活力﹗
依據縣府民政局公布的金門縣一百年一月份人口數統計表,以及一百年一月份陸配外配人數統計表顯示,金門縣總人口數為九萬七千七百三十三人(男數五萬零三十二人、女數四萬七千七百零一人),戶數總計三萬二千五百四十三戶。外籍配偶部分總計二千零一人,包含大陸配偶一千五百一十七人,其他國籍之外籍配偶四百八十四人。
相較於金門設籍人口的屢攀新高,根據內政部最新的人口指標,民國九十九年,新生兒人數再創新低,讓馬總統好生憂心,認為少子化問題,已經到國家安全的層級。國人為什麼不想生小孩?比較標準的答案是:「負擔很重,養孩子不容易啊!」對此,各部會更緊張的研擬各項獎勵措施,諸如,內政部百萬元徵求促生口號、經建會建議的第二胎可以申請外勞、銓敘部明訂公務員產假不列入考績評比,甚至還有考試委員建議任公務員之男女朋友或夫妻可不經甄選就調往同一縣市或單位工作的;針對台灣地區出生率降低、人口明顯銳減的現象,金門地區的外來人口增長率卻是全台灣第一,箇中緣由實在值得我們深思。
眾所周知,金門「設籍人口」越來越多,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居民福利太過誘人。就現況而言,金門地區的福利優厚,絕對是全國第一。例如,兒童從小學到初中,不僅學雜費和營養午餐費全免,早上也有免費牛奶可喝;固定的節慶配酒行之有年,價差頗為優厚;搭公車、坐船統統免費,坐飛機還有八折優惠;加碼老人年金、專職婦女照護津貼、身心障礙者照護津貼等等,皆是其他縣市居民羨慕的對象。然而,在這樣優厚的福利措施背後,卻因常駐人口(或消費性的流動人口)太少,而衍生內需市場過狹、經濟量體不足等問題,而一定規模的消費人口往往是啟動經濟效益的引擎,少了讓人落地生根或在地消費的動機,再好的福利,都好似成了打水漂兒,完全使不上力。
事實上,縱觀金門近期推出的公共投資案,以及民間業者的反映態度,似都表明了金門的春天就要來了;然而,這個對春天的期盼能否轉變為地方的發展動力,實則還有賴於民間創新活力的激活,而要激起民間活力,光有福利政策可不行。因為福利通常偏重於老幼及弱勢族群的照護,如果金門只滿足於現狀,並讓更多的虛胖人口來蠶食福利大餅,對金門的未來發展,勢將是弊大於利。基此,我們認為,當下有重新檢討修訂福利措施的必要性。諸如:針對特定的弱勢族群不妨加大照顧的力度,而一些「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的福利(如:家戶配酒)不妨考慮以系統性的產業輔導獎勵措施替代通通有獎,讓地方產業可以更多元的型態發展,邁向永續經營。
曾有專家以為,「要創造區域的規模經濟,至少得有二十萬以上的常駐或消費人口。」然而,因為網路時代的來臨,縱使小國寡民,也未必不能因為特色化的操作而產生極大化的經濟效益。就金門而言,激增的人口代表著福利島的榮耀,而虛胖的人口又展現了消費、投資誘因不足的現實;處於這樣矛盾的現狀中,金門實有必要重新檢視我們的「人口政策」;如何讓人口不再虛胖?如何創造內需人口?如何改變當前政府動、民間不動的窘境?俱是當前急需解決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