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區營造談起
社區總體營造起始於民國82年底,當時台灣省文建會主委申學庸,在立法院提出施政報告時,首次提出「社區總體營造」名詞。該詞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建構社區生命共同體的概念,來作為一類文化行政的新思維與政策」作為主要目標。主要目的是為了整合「人、文、地、景、產」五大社區發展面向,而產生出來的政策性名詞。多年來營造成功的案例不少,且有不少是非都會區,頗值咱金門借鏡,如嘉義縣。
嘉義縣推動社區營造多年,我們且以二個不同的社區為例子,分別闡述不同條件下的社區,如何各自尋求自身特色,進而凝聚社區意識:首先是以提線木偶為特色的福樂社區。目前已不多見的提線木偶,卻在有心人的提倡下,在民雄福樂社區重出江湖。他們藉由當地居民的共識,共同編寫一齣融合歷史背景,與地方信仰的木偶戲,成功凝聚社區意識。誠如該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許育仁所說的:起初你會覺得說,好像大家都不認識,好像有點困難;但藉由這個木偶劇團,不但成功營造在地人文,更成功使眾人團聚在一起,一種心靈共同在一起的感覺,這就是社區總體營造的例子。
另一個則是以農業美化而成功的鹿東社區。長期以來,農村人口外流早就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這也是都市化的必然結果,也因此當然村落裡只剩下長輩與孩童。面對如此情況,那社區營造該如何推動?就如同一般人所熟知的問題;那他們就反其道而行,就因為人口外流,大家都到外面去賺錢,所以說,如何盡量讓這些婆婆媽媽出來,不要整天窩在裡面看電視,才是社區總體營造的重心所在。而其起步就是從整理自家社區做起,他們先從社區中心的大水池開始。之前這個池子充滿寶特瓶、垃圾袋,人都無法站到旁邊、臭烘烘。於是他們發動村民整理大水池、教育廢物再利用,不僅如此,更發動住民在社區外牆上舉辦彩繪塗鴉,進而引進一些有名藝術家駐村,在與居民構思之後,以獨特的角度,保留了農村之美,成功營造社區。
就誠如志者所言,社區營造沒有什麼捷徑,也沒有一定的成功法則,最重要的是有共同的意識、有共同的生命感、有共同的回憶。因此如何找到地方的特色、居民共識,才能真正凝聚社區的整體意識,進一步打造社區文化,這才是社區營造成功與否最重要法則。就誠如天仁茶坊,如何在百家競爭下脫穎而出?結果他發展出以茶為核心的素雅餐飲,不但成功多角化經營,更使公司業績突飛猛進,這就是其中之心傳。
就此而言,金門社區如何營造呢?或許跳過自艾自憐、悲情傷痕的戰爭遺跡、落番悲情,尤其是一些誇大不實的史事,妥善運用金酒之意象、戰爭與和平之時代意義、秋雁南歸之景象,以時代樂活、慢活、素雅、潔淨、有禮、斯文、美學之生活方式為意象,重新思考金門社區發展之未來,這才是我們發展金門各社區營造之成功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