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視野紀錄金門
──從《風華絕代﹕金門當代藝術家》出發建構美術史
從美術視野紀錄文化金門、藝術家活動,費時年餘,金門縣文化局完成《風華絕代:金門當代藝術家》專題報導紀錄片製作,甫推出首套四集的DVD,共有十二家入列,這是一次重視金門美術脈絡、美術家發展的創意計劃,從另一方位觀看,這也是以影像紀錄、補綴金門美術史不足的美好行動。我們更希冀透過《風華絕代》的出發,逐步建構金門美術觀、美術史。
《風華絕代:金門當代藝術家》的問世,據二○一一年二月二十一日金門日報引述文化局的說法,「以更多元面向的角度,紀錄不同於以往的金門傳統文化,以『藝術文化』作為基點,紀錄金門頂尖的藝術工作者,有系統的將金門的文化持續保存紮根」,基於多元面向考量下的《風華絕代》,第一階段出現的十二位藝術家包括了,第一集水墨書法藝術:水墨呂坤和、書法唐敏達、篆刻水墨吳鼎仁;第二集雕刻藝術:竹雕翁明川、鋼雕吳鼎信、漂流木楊樹森;第三集綜合藝術:版畫黃世團、油畫許玉音及董皓雲;第四集視野藝術:影像盧根、釉塊創作洪天回、西畫攝影翁明哲。
依據二○○四年文建會與國美館合作出版的《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金門地區》內容索引,登錄的金門當代美術家多達三、四百人,且不乏在各美術區塊表現傑出,屢有個展或獲大獎者;若以質、量對比,收錄在《絕代風華》裡的藝術家,只能說是以中壯代年齡層為主力的切片、顯影。對待金門美術史、美術家,除了多元面向外,更需要全方位的觀照與持續投注。
金門譽稱是文化之島、人文之鄉,但書畫家吳鼎仁於二○○二年自序《金門民間古字畫珍藏集》時,曾慨嘆「金門美術史無從起筆著墨」;受制於明代以後兵家必爭之島,戰事、盜匪、遷徙,加之一九四九年以後的軍管戒嚴,致「前人片楮隻字盡劫灰,今人筆墨畫事盡荒耕」,屬福建省境內的金門,前代書畫家卻不曾入載《閩畫錄》、《福建畫人傳》,「兩岸」以後以大陸、台灣為政治實體的中心,金門也是一個被遺落的文化區塊。
金門美術並非無史,而是在特殊時空因素下,缺乏紀錄觀點。為補這個缺角,文建會在推動撰述《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時,特別加入金門地區,並就現實處境提供了思索面向,「金門當代的美術家、美術活動,嚴格說來是解嚴後才發展出一個『類』,未經長時間沉澱,如此年輕的美術過程,入『史』談何容易?所幸,金門長遠的歷史所留下的碑林、工藝、古蹟、傳統建築、洋樓空間,甚至戰地時期的軍事地景,豐厚的文化遺留,可補當代美術家的不足」,此外,該書也論述金門與台灣的牽連,「金門不應是孤立的區塊,她是閩南文化東渡台灣的窗口;澎湖先民85%來自金門,台灣首五大姓陳、林、李、許、蔡之第一位渡台開基者,全係金門過海徙來。一九四九年以後,金門與台灣的牽繫、互動,幾成為一條線;台灣不少美術家來自金門,金門的美術家多有過台灣求學、生活的經驗」,最後,該撰述計畫發出「金門是有美術史的,相較於台灣,她又多出閩南、僑鄉、戰地特色,以及不盡相同,可供交流、互動的條件」,但也面臨了「當代美術家的建立,尚難建構完整美術史觀」的困境。
一九九二年解嚴、開放後,亟欲建立島嶼文化主體地位,又不能除去與台灣、大陸文化血緣、互動關係的金門,今從美術視野切入的《風華絕代:金門當代藝術家》影像紀錄片的拍攝,對金門美術史的建構、美術家的發展,確是一個好的開端。我們期待一個關注金門美術文化的計畫行動,能全面且持續性地推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