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慎終追遠貴在教忠教孝與實踐

發布日期:
點閱率:590

明為一年一度清明節,又稱民族掃墓節,忝為每年四大節令之一,國人重視程度,遠較「春節」與「中秋節」有過之而無不及,慎終追遠,緬懷祖德宗功,凡此即是斯節精神所在。
百善孝為先,孝列首位。所謂:「忠臣出自孝子之門」,意喻知「孝」者,必亦「忠」也,忠孝本一體,相互為用,兩全其美。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淵遠流長,代代相傳,彌足珍貴。
孝悌忠信厥為美德,且看維繫著人與人間互動與增進彼此感情記憶關係者,其中諸多「風俗習慣」,恆久不變。就以清明節活動方式為例,儘管時空不斷演進,而對此一節日部分紀念活動有所簡化,長期以來,未聞有人倡議廢除,諸如清明節前後十天掃墓,當天拜祭列祖列宗,家家戶戶吃春捲,藉此悼念先人遺澤,無人願意免俗,唯我獨有,長長久久。
猶還記得,戰地政務時期,人事更迭機率頻仍,兩至三年,更換軍政首長,或許有因任務需求,針對制度作些改進,抑在作為上略作調整,唯有讓人記憶深刻者,莫過於「教忠教孝」活動,週而復始,高潮迭起,致力於培養愛國愛鄉也愛家,團結合作,保家保鄉之情懷意志,更將推動「教孝月」列入年度施政計畫,由各級學校倡導,機關鄉鎮村里及社團配合,透過評比,全面熱烈展開,成效甚佳,有目共睹,祇是物換星移,制度隨即終止,若能恢復,納入正軌,相信有助促進社會祥和與安定。
有云:「德不孤,必有鄰」,是「忠」是「孝」,俱與「德育」之落實與否有關,可謂密不可分,綜觀當前教育政策,終其理想目標,旨在培植「德、智、體、群、美」優秀人才,使之蔚為國用,服務社會,造福人群。凡此教育內涵設計與要求,不脫「教忠教孝」範疇主軸,深受社會大眾一致肯定支持,所憾偏重理論「教改」措施,反而稀釋「社會教育與公民道德教育」比重,不惟身負解惑授業者,甚至一般接受國民義務教育之學生,莫不深感多元教育課業壓力繁而不精。換言之,咸表「德育」才是教育根本,期待學校、社會與家庭三方面共同負起責任,使之蔚成風尚。
再者,縣政府為期能讓兩岸三地鄉親於清明節前後順利返回家鄉祭祖掃墓,早在二個月前即已訂定未雨綢繆運輸工作計畫,縣長李沃士更是念茲在茲,一再叮嚀有關業務主管局室,務必慎之於始,依照「春運」模式,並將天候變化因素與能量需求一併認真考量,做到海空雙棲輸運並進,俾遂鄉親心願,或許表面看來,乍聽之下,此乃政府應為而為之事,毋須再為強調,然而事實不然,倘若深入體會,縣政府此舉別具意義,非僅為了貫徹「親民、便民、利民」既定政策,如就清明節層面以觀,鄉親大眾「孝行」可嘉,值得政府鼓勵。擴而大之,也是「教孝」行動之實踐。
慎終追遠,貴在實踐,孝順內涵、物質與精神也。能有尊長在世作伴,即是最大福份,所謂「家有一老,猶如一寶」。日常供養定省不可少,順從更是重要,國不衰,家不敗,源自「忠孝」,不忘親恩。忠孝兩全,誠實守信,盡心竭力,愛己愛人,敬上尊長,安老育幼,藉慰先人在天之靈,方能無憾,謹此共勉之。

回頁首